元曲在公元什么时候出现,公元是什么时候

比起全唐诗、全宋词来,全元曲可是够客气的,《全元散曲》也就收了——嗯,总共三千八百五十三篇……一天读个一篇的话,读个十年也就差不多了吧。这你还觉得吃不消?元曲在宋末元初之际首先出现在我国北方,随后传至

比起全唐诗、全宋词来,全元曲可是够客气的,《全元散曲》也就收了——嗯,总共三千八百五十三篇……一天读个一篇的话,读个十年也就差不多了吧。

这你还觉得吃不消?

元曲在宋末元初之际首先出现在我国北方,随后传至全国。元曲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元、金等少数民族的影响。语言、音乐的融合。使得原来的宋词不能很好的适合新的音律和语言。尤其是在宋末元初之际的一些曲,往往词的特点。

好吧,那就给它极简成……16首吧!

文 | 任淡如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菊斋”(ID:juzhai02),原文首发于2019年5月30日,标题为《元曲极简史: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

元 钱选 山居图(局部)

就如同宋词不是从公元960年开始的,元曲也不是从公元1271年开始的。至少在宋仁宗末年,就出现了萌芽期的“叫果子”“货郎歌”,当然文学意义上的元曲,还要晚些开始。

它开始于金词。

开始于一个你们都知道的人——

写“问世间,情为何物”的元好问。

元好问是变金词为散曲的第一人。

元好问

公元1190年,公元是什么时候,元好问出生。他七岁能诗,被称为"神童" 。二十八岁,写出《论诗三十首》。二十九岁,礼部尚书赵秉文看过元好问的《元鲁县琴台》诗后,惊为天人:”杜甫以后,还没有人写得这样好!“——于是“元才子”一下子红了。

元好问豪迈地收下了所有的赞美。

他内心里觉得他是可以和苏轼、辛弃疾比肩的,当他的友人问他:“宋词要数苏东坡第一,以后便算辛稼轩,你自认为比秦、晁、晏、贺如何呢?”

元好问的反应很有趣——大笑,拍着友人的背说:“那知许事,且啖蛤蜊。”

你是不是恍惚看到了一点东坡先生的影子?

元好问生于金国官宦之家,少年博通经史,青年沉浮仕途,中年遭遇亡国之祸,一生的起落之间,性情仿佛苏东坡,深沉不减辛稼轩,元曲在他手上草创而成,实是意料中事。

公元1231年,元好问写成他的第一首散曲《三奠子》。

但他最有名的散曲,当然是万人传诵的《骤雨打新荷》。

【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元曲在公元什么时候出现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听起来是不是,蛮像词的?

……这其中缘故,且听道来。

《三奠子》和《骤雨打新荷》都是自度散曲。起初,文人的自度散曲本质就是词,写法也是词,不同于宋词的是它的曲调,配的是北曲的宫调。所以散曲也称为北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说:

隐隐地也指出《骤雨打新荷》是元散曲的开山之曲。

《骤雨打新荷》原名《小圣乐》,问世以后,“名姬多歌之”。因为里面“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的句子太好听了,人们多称之为《骤雨打新荷》,原名反而埋没了。

元好问留下散曲十四首。比起他的诗来,想是连个零头都算不上——身为金元第一诗人,元好问一生留下1388首诗(据说他写了5000多首),其中尤以丧乱诗闻名。

他是金国人。金人在靖康二年亡了北宋,然而自己也没有逃过亡国的命运。

公元1233年。南宋、蒙古、金三国鼎立的局面轰然瓦解。就在南宋的理宗日夕亲政、励精图治、决心打过淮河去的那一年,蒙古兵攻破金国汴京城。元好问抱着同是神童的白朴辗转于兵乱中。

白朴

白朴那年也是七岁。

白朴的父亲白华与元好问父子是世交,元好问曾经说“元白通家旧”,他又特别器重白朴,赞他“诸郎独汝贤”。

城破的时候,白华不在城中——蒙古兵攻城的前一年,白华将家小留在汴京城中,只身随金哀宗渡河北上。

一城大乱中,白朴一家走失,幸好元好问尚在城中,把白朴姐弟收留起来,竭力安顿。其时瘟疫蔓延,白朴不幸染了瘟疫,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里,到了第六天,小白朴竟然奇迹般地出汗而愈。

五年后,元好问访到在真定落脚的白华,将白朴姐弟送还。白华喜不自胜,感慨“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

然而这段飘荡的生涯从此在白朴心里烙下了痕迹。成年以后,他仍然走不出亡国奔命的幼年阴影。

三十六岁那年,他在多次拒绝师友的荐举后,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弃家南游,表示与元朝廷永无缘份。

从此到死,除了短暂地回过几次真定,白朴几乎都在四处漫游。他风尘仆仆地到过汉口,到过巴陵,到过淮扬……仿佛尘世的风景,能抹去他的哀伤。

【天净沙·冬】

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亡国才子他乡老。一直到八十多岁,还有人在扬州见过他。后来就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

在漫游中,白朴写完了《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诸本杂剧,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列为元杂剧四大家。

白朴和关汉卿都是金的遗民。白朴定居真定以后不久,关汉卿也暂时隐居于真定附近的古祁州伍仁村。但关汉卿天性不甘寂寞,终老于乡村不是他的风格。

公元1235年,元太宗窝阔台在燕京置版籍,核定人口。

公元1238年,燕京建书院。

公元1241年,燕京设断事官,建燕京行中书省。

这个离真定不远的金国故都,正在蓬蓬勃勃地重建繁华,也正在诱惑着关汉卿前去投奔。

关汉卿

关汉卿曾是金国太医院尹。金亡以后,关氏一家可能都在安国县伍仁村安身,如今伍仁村镇周围仍有关氏祖父、叔父的事迹流传,或者伍仁村就是关氏祖居也有可能。

伍仁村是否盛产伍仁月饼我们不晓得,但是安国县盛产药材是出了名的,也是药材集散地,历代太医院都赖此地进贡药材,也许是关汉卿当药官的时候常来这里,也许是关家与皇家的医疗医药本来就颇有渊源——它安置了亡国遗民关汉卿的身,却拘不住他那颗活蹦乱跳的心。

至少在燕京重新繁华以后,关汉卿就迁居过去了——何等如鱼得水!

【四块玉 闲适】

关汉卿

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

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

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

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

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

这新鲜热辣的声口,是彼时散曲的真正样子,也是和散曲一样俗的“大俗人”关汉卿的快活人生。

关汉卿肆意欢纵——“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立志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他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随着杂剧在燕京的形成、兴起和繁荣,日后杂剧在他手中搓圆捏扁,任意挥洒,他这么玩着,竟然玩成了一个元朝杂剧之父。

但杂居史不让他专美于前。当这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满燕京招摇的时候,有个将和他齐名于杂剧史的小毛头悄悄出生了。

王实甫

王实甫的父亲王逖勋是有着累累军功的一代猛将,他跟随成吉思汗西征,一直当到太原郡侯,发迹后迁居到燕京,王实甫就出生在燕京。

【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军人家庭出身的他何时爱上写曲已不可知了,总之,天才一出手,世人总要懵三懵的——他的《西厢记》没有人不知道,几百年过去不晓得养活了多少人……

据说王实甫出生于公元1260年。那时候,大元帝国,还没有成形哩。

公元1271年,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这就是元王朝命名的由来。

刘秉忠何许人也?

刘秉忠

四十八岁以前,他不叫刘秉忠,叫“聪师父”,是个僧人。

不愿意沦为书记小吏的他,眼看“大丈夫生不逢时”,决定“隐退以待时而起”,于是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若干年后,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收为徒弟。又若干年后,云游云中府,留居南堂寺。

忽必烈即位之前,禅宗高僧海云禅师奉召,路过云中,顺便把他带上了。这一带,就把他带到了元世祖身边,君臣相伴数十年。

这数十年里,他成了忽必烈的“诸葛亮”。忽必烈每逢打仗、行军、用人,都要叫他占卜。君臣二人日以继夜地占卜、策划,中原儒教文化经由他的口,汩汩流入忽必烈的心中。

聪师父四十八岁那年,忽必烈采纳了大臣的建议,赐他高官厚禄及美妻,他这才算是脱下僧服,正式还俗,改名刘秉忠。

或许,他只是顺应了忽必烈的心愿,其实穿着僧服还是官服,于他都是一样。他仍旧闲云野鹤,惯常地读书、作诗、写词、饮酒、弹阮式古琴、写二王书法。

他手握重兵的先祖们曾历仕辽、金、蒙古,他冷眼旁观,只觉一切都是空。尤其是后来他精通占卜阴阳术以后,早惯了天命轮回、四大皆空。

【南吕 干荷叶】

刘秉忠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

减了清香,越添黄。

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人世间的繁华相替,荣辱变迁,就象这荷叶的荣枯,何时消停过?总是你去了我来,我走了他到。

公元1274年,刘秉忠忽然无病而逝。忽必烈失去了他最重要的谋臣。

公元1275年,正当壮年的姚燧走入仕途,逐渐成为重臣。

姚燧

早在刘秉忠建议定国号的那一年,姚燧的师父许衡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忽必烈亲自挑选蒙古子弟交给他教育。许衡奏召十二弟子为伴读,姚燧就是其中的一名伴读郎。

显赫的家族、耀眼的师门、天赋的才气,使得他似乎不需什么力气就能赢得高官厚禄。然而,宦海沉浮,他也体验着这仕途的变幻莫测:

【中吕 阳春曲】

姚燧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

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没有谁能逃过风波重重的人生,纵然是事事如意的人生赢家;

也没有王朝能逃过改朝换代的命运,纵然曾流光溢彩、辉煌灿烂!

公元1279年。金国降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南宋灭亡,元朝一统。

这以后,元朝的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随之南移的,是大批士人、艺人。同时,亡国的愤慨和仕途的无望,在江南催生了一批新的浪子。

在这滚滚人流中,与诸才子交好、色艺双绝的杂剧演员珠帘秀从洛阳启程南下了。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为:诗经、唐诗、宋词、元曲 因为诗经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2世纪前);唐诗则是唐朝时期(公元7世纪-9世纪);宋词是北宋、南宋时期(公元10世纪-13世纪);元曲则是元朝时期(公元13-

珠帘秀

珠帘秀,又唤作朱帘秀,姓朱,行第四。大抵她是洛阳人,王恽称为”洛姝“。

据说她的演技为当世第一。元末夏庭芝编《青楼集》,说她“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类似老生)、花旦(类似青衣)、软末泥(类似小生)等悉造其妙”,可见其风头。

对了,《朱氏诗卷序》是珠帘秀的诗集……她不但能演戏,而且能写诗写曲。

相传她最著名的绯闻男友就是关汉卿。关汉卿的确给她写过《一枝花·赠珠帘秀》,写得非常美——“拂苔痕满砌榆钱,惹扬花飞点如绵。愁的是抹回廊暮雨萧萧,恨的是筛曲槛西风剪剪……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

不过据考证,三十岁的名伶和八十岁的浪子这一段绯闻,并不存在。真正和珠帘秀缱绻难舍的是卢挚。

卢挚给珠帘秀写词:“系行舟谁遣卿卿,爱林下风姿,云外歌声”,珠帘秀也不含糊地热烈回应——

【双调 寿阳曲 答卢疏斋】

珠帘秀

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人物。

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可惜这样高调秀恩爱的,总是没结果的……

元曲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公元1229年~1279年,元曲以“街市小令”、“俗谣俚曲”面目走上北方诗坛;公元1279年~1340年,元曲成熟并风靡当时的社会,然而文人日渐讲究辞藻文采,元曲开始向诗词化、案头化发展,开始。

珠帘秀晚年定居杭州,嫁与道士洪丹谷。死前,洪丹谷为她作歌:“二十年前我共伊,只因彼此太痴迷,忽然四大相离后,你是何人我是谁?”

珠帘秀一笑而逝。

所有的因缘际会,哪个不是“只因彼此太痴迷”呢?

若卢挚当时在场,他是否也会想起——

公元1303年,在扬州,他与乐府名伶珠帘秀的那场初相见。

卢挚

卢挚与珠帘秀注定不会有结果。

这位大德八年成为“玉堂人物”的高官,此前的名望已经很响亮:他曾以成宗侍从、汉人名儒、文翰清望之臣的身份,到湖广行省代祀。

年轻时候,卢挚因父亲的缘故由诸生入朝充秃鲁花,再凭自己“国手棋”的本领被忽必烈擢为侍从,然后步步高升。

大约在大德九年年底,卢挚愤而离朝,外任宪使,写下“为功名枉争闲气”“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这些激烈的句子。

【双调 沉醉东风 秋景挂绝壁】

卢挚

南柯梦清香画戟,北邙山坏冢残碑。

风云变古今,日月搬兴废,为功名枉争闲气。

相位显官高待则甚底,也不入麒麟画里。

大德十年以后,卢挚任浙西廉访史,长期居留江南,和江南一带的士子们结社、吟唱、悠游山水,他的心境才渐渐平静下来。

那大概是公元1306年-1307年左右。

其时,马致远亦在杭州任江浙行省务官,与卢挚交往密切,时有酬唱。

马致远

马致远是大都人。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满怀着“太平时龙虎风云会”的渴望。他有驰骑燕赵的雄心,也曾刻苦学习六艺,更曾付出“写诗曾献上龙楼”的实际行动。

但偏偏命运与他作对,卢挚如探囊取物的清贵,到他这里却难似登天。他一生与荣华富贵无缘,却阴差阳错的,被后人称为曲状元、曲仙,与诗仙李白、词仙苏轼同列。

“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怀着对时政的不满归隐田园,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许为“林间友”“世外客”,死后葬于祖茔。

他最著名的《天净沙·秋思》大抵就写于他五十岁归园田居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卢挚结交的士子还有张可久。

张可久

卢挚在扬州结识珠帘秀的同一年,也在吴淞结识了张可久,那时候张可久应该才二十啷当岁,但已经崭露头角了。

他的散曲,写得极雅。他写山中事,是“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写少女的情,是“掩霜纨递将诗半篇,怕帘外卖花人见”,他写生民涂炭,也只是这样一声文雅的叹息:

【卖花声 怀古】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元曲在公元什么时候出现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元代太宗九年(公元1237年)恢复科举,但科举的名额仍然有限。这个概念是什么?换句话说,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和南方人,只获得了申请人数的一半。这是沧海一粟,所以学生们都在参与创造。“屈原”的兴衰,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黑。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他的散曲编为《小山乐府》,让人想起另一个小山来——也是那样的雅致、清丽。他一生只作散曲,不写杂剧。

也许是他觉得杂剧太俗。贯云石在《小山乐府》的序文里说:小山以儒家,读书万卷——他是懂他的。

公元1314年,贯云石和张可久,相识于钱塘观潮时。

贯云石

那年,贯云石称病归江南,卖药隐居钱塘市中。

贯云石是他的汉名,他的全名,叫作贯小云石海涯。贯小云石海涯生于贵族之家,他的师父,是名满天下的一代硕儒姚燧。

二十岁的时候,贯小云石海涯承袭父爵,出任两淮万户达鲁花赤(这是一个拥有实际兵权的三品要职)。不久,又出镇永州。这位年方弱冠的少年将军,管辖着十一万户百姓,统率着七千将士。而且,他文武双全——公务之暇,他最爱写诗作曲,投壶雅歌。

看起来多么美好。可是私底下,他矛盾又苦闷——他想要建功立业,也想要自由闲适,鱼与熊掌,如何取舍?

挣扎了九年,二十九岁那年,他终于决定将官职军权让给弟弟忽都海涯,自己卖药钱塘市中。

他只卖一种药,叫做“第一人间快活丸”,有人买,他就摊开两手大笑……买主也就恍然大悟,笑着走了。

他三十九岁就死了,也许不是死了,是终于摆脱了最后的、皮囊的羁绊吧。这样的人,是应该回到天上去的。

【殿前欢 畅幽哉】

贯云石

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

一时怀抱俱无奈,总对天开。

就渊明归去来,怕鹤怨山禽怪,问甚功名在?

酸斋是我,我是酸斋。

他母亲怀他的时候,曾梦见有耀目的星星入怀,他出生的时候,神彩秀异非同凡人,他卓绝的一生,刚好处于元曲的黄金时代。他以通脱豪爽的风格闯入了散曲阵地,犹如天马奔驰,赢得世人阵阵叫好。王世贞《曲藻》序里,将他称为中华文化史上"擅一代之长"的杰出人物——他最终成了酸斋,贯云石。

酸斋是人间的传奇。

但竟然还有个甜斋。

甜斋便是嗜甜的徐再思。

徐再思

每个人要的东西都不一样。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仿佛便是酸斋和甜斋。

为追求功名,甜斋离开家乡,在太湖一带漂泊十年之久。但他终生也没有能走进仕途。

【水仙子 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那些为生活所折磨,厌倦于跟人们交往的人,是会以双倍的力量眷恋着自然的”。

此话何其惊人!但细想来,却真的如此。

有别于唐诗的激昂奋进,有别于宋词的清雅宛转,元散曲中满布着叹世之作:沉沦,幻灭,虚无,冷漠。

张可久如此,徐再思如此,乔吉也如此。

元曲在公元什么时候出现

差不多就在贯云石、张可久相识的那一年,乔吉也南下游历。

乔吉

乔吉也是一生未仕。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他“美姿容,善词章”,又作吊词道:“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百年光景还争甚?空赢得,雪鬓侵,跨仙禽,路绕云深。”

再看看乔吉的自述,他那不得志的一生仿佛便在眼前。

【正宫 绿幺遍 自述】

乔吉

不占龙头选,不入名贤传。

时时酒圣,处处诗禅,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

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

他一生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当度曲清客、陪酒侍宴中度过,浪游江湖,走遍各地,和公卿、名妓、文士交往。

乔吉有三部杂剧传世——《杜牧之诗酒扬州梦》《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玉箫女两世姻缘》,无一例外地,都是大元才子们“争不得也”背后刻骨的荒凉。

何况兵燹、饥谨和疾瘟接踵而来!

公元1329年,关中大旱。据《元史 五行志》载,大旱灾甚至不断向东、向南蔓延开去:

那年的关中山路上,匆匆路过一个七十岁的老者,他刚刚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负责赈灾。

张养浩

此前,张养浩已经三拒朝廷的召请了。

他和卢挚一样,为了避祸,不惜隐遁在家中,但为了救灾,他慨然登车,马不停蹄地去上任了。

他途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行去,眼见灾民的痛苦挣扎,感慨中写了数首怀古散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金庸在《射雕英雄里》让樵夫唱出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何尝不是个才子型的人呢?

十九岁时,他写出《白云楼赋》,得才名于缙绅之间。

他还有个可爱的爱好——他爱奇石,贮有奇石十,有凤翥石、蛟龙石、四灵石、碧虚仙人石、殷园石、豸冠石、凝云石、苍云石……每次饮酒必然给奇石上座,呼之为石友。

但他终于因为救灾,先是散尽家财,后又尽心竭力,最后因过分操劳,死于关中。

张养浩的尽心竭力没有能挽留这个王朝更多的时间。

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郭子兴、徐寿辉、彭莹玉等人揭竿起义,揭开了大元灭亡的序幕。

公元1356年,因为战乱,杭州陷于兵火达十年之久。

先是张士德(张士诚弟)攻陷杭州,不久被元兵夺回。七年后杨士诚旧部又再夺回。三年后朱元璋派常遇春、李文忠再攻打杭州……

在这样的漫天兵火中,汤式眼见昔日的繁华荡然无存。

汤式

【天香引 西湖感旧】

汤式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

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

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

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

光景蹉跎,人物消磨。

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汤式是象山人,曾做过小吏。他生在从元入明的时代,眼见了元的衰败、明的兴起。

战火仍在燃烧。公元1367年,朱元璋陆续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其它南方起义军和南方大元势力后,开始北伐。

其时,倪瓒避兵泖上。

倪瓒

难以想象一个生有洁癖的人,是如何在这乱世的腌臢里活下来的。

他见不得污秽,寻常如厕是一座铺有鹅毛的空中楼阁;植在院子里的梧桐树每片叶子都要擦洗;有客人生得粗鲁,他会愤怒地呼过去一巴掌……

在这乱世中,他不隐也不仕,别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

【折桂令 拟张鸣善】

倪瓒

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

山人家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

侯门深何须刺谒?白云自可怡悦。

到如今世事难说。

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倪瓒画画,只画天地,从来不画人。他说,天地间哪有一个英雄,哪有一个豪杰?

是啊,张养浩也曾经说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与天地相比,人类的兴亡更替何等渺小?人世间的所谓英雄豪杰,何等虚无模糊?

可这渺小的兴亡更替,仍在代代不倦地继续着。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徐达率军攻陷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亡。

元亡后,倪瓒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纪年。又作《题彦真屋》诗云: "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决不做新朝的官。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

倪瓒死于公元1374年。为大元定下国号的刘秉忠死于公元1274年。

100年间,天地已变。又似乎从未改变……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上一篇 2023年04月13 17:07
下一篇 2023年05月10 18:32

相关推荐

  • 目遇之而成色上一句,目遇之而成色哲学思辨

    山和水是有滋味的,品它们的滋味可以用心,也可以用舌尖。苏东坡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清风与明月毕竟过于浪漫。山野苍茫,流水

    2023年05月15 227
  • 讽刺高考不公平的诗句,讽刺职场不公平的诗句

    田明山/徐运民/晓言/方域左邻/朱福生/林金洪七律寄语高考学子1.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2.烟笼寒江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4.小官事大官,曲意逢其喜。5.说与门

    2023年04月22 292
  • 赞美大自然的诗句,摘抄大自然现代诗歌

    有一个成语叫“伤春悲秋”。春天,百花盛开,还是高兴的事居多,可是,到了秋天,世人似乎就自动陷入悲愁状态。一年快到头了,叶子落了,都是让人伤感的。但是,刘禹锡却说“我言秋日胜春朝”,杨万里说“秋气堪悲未

    2023年04月21 211
  • 终为土灰上一句,终为土灰什么意思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终为土灰”的前一句是:螣蛇乘雾。出处:“终为土灰”出自曹操的《龟虽寿》,《龟虽寿》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曹操

    2023年05月15 318
  • 舍我其谁下一句是什么,舍我其谁下一句怎么接

    “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有个亲切的称呼:人民子弟兵。子弟兵,是人民母亲在呼唤这支队伍的乳名,让人想起血浓于水,让人感受到母子深情。”明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习主席说,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

    2023年04月23 274
  • 甄嬛传诗句,甄嬛传引用的古诗词

    读此书若只见宫斗,甄嬛传引用的古诗词,犹如读《红楼梦》只见情爱、读《金瓶梅》只见淫邪、读《西游记》只见神通、读《天龙八部》只见武功,殊非正解,读此书当见“众生皆苦、悲天悯人”八字,作者亦有传诗文之意。

    2023年04月10 284
  • 红楼梦结尾诗句白茫茫,红楼梦白茫茫一片好干净原文

    一部《红楼梦》,半部沧桑史。手执墨笔,曹公十年如一日,写尽缱绻情思,字字泣血,句句珠玑。今天,诗词君就带大家一览《红楼梦》中最经典的9首诗词,读懂了它们,也就读懂了人生。《满纸荒唐言》满纸荒唐言,一把

    2023年04月13 249
  • 后知后觉下一句是啥,有一种感情叫后知后觉

    现在好多趴在地上的优质央企国企没有要,将来涨上天了,又该有人抢了。真应那一句古话:“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至于那些扬言宁愿空仓都不买央企股票的人,不是蠢就是坏。七年漫漫下山路,渐行渐远渐入谷。

    2023年05月13 250
  • 元曲杂剧作家,元曲杂剧四大家

    元曲杂剧四大家,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先后涌现出了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位杰出的杂剧作家,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其中有三人是

    2023年04月11 221
  • 格桑花的诗句,赞美格桑花的古诗

    念三郎后/文字原创南宁园博园,九碗坡的田间绽放着千亩格桑花,绘为奇观,看客络驿不绝……描写格桑花的诗句(第一首)花如蝴蝶影如飞,五彩斑斓掩翠微。点染农家妆美景,飘摇田野沐霞辉。风华招展翩跹舞,岁月轻匆

    2023年05月17 306
  • 赞美菊的诗句,赞美菊花的优美诗词

    深秋初冬时节,百花凋谢,唯独菊花傲然开放。陈毅元帅有诗赞曰:“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在这个寒冬来临的时候,愿傲霜斗雪的菊花能带给你几分靓丽,驱散那些心中的阴霾。赏菊宋-杨万

    2023年05月18 214
  • 便是人间好时节全诗,淡看人间三千事,闲来轻笑两三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当静谧秋日来临,凉风习习,月上柳梢,这样,便很好。《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宋】苏轼原文: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

    2023年05月26 26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