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于水火之中下一句,救人与水火下面一句怎么说

墨子,鲁国人,但一心追求实现“大同世界”。他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天民”,天下之城都是“天邑”,因此世人本是同胞。同时,“天”本大公无私,“鬼”喜爱世人,故人人都应兼相爱、交相利,远离攻杀,缔造和谐世界

墨子,鲁国人,但一心追求实现“大同世界”。他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天民”,天下之城都是“天邑”,因此世人本是同胞。同时,“天”本大公无私,“鬼”喜爱世人,故人人都应兼相爱、交相利,远离攻杀,缔造和谐世界。

墨子并非空想家。他对自己的理念有着坚厚的实践,因而表现出高贵的品格和全方位的能力。《墨子·公输》所载“墨子救宋”对此有集中体现。

事情原委

《墨子·公输》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救人于水火之中。形容紧急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人。 出处:汉·王充《论衡·自纪》:“救火拯溺,义不得好,辩论是非,言不得巧。” 救困扶危 救济、扶助陷于危难的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

楚国在工匠祖师公输班(即鲁班)的主持与攻坚下,终于完成了重大科技项目“云梯”工程,且准备动用这项利器,去攻打、吞并宋国。墨子在鲁国听闻此事后,便前往阻止。传说他穿着草鞋,带着一身行囊就动身了,以连夜兼程的方式疾走十天十夜,草鞋磨破数双,一路风餐露宿,终于来到楚国都城郢。

墨子起身,再次拱手道:请允许在下说一些话。我在鲁国听说先生已完成“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宋国何罪之有?楚国地方千里,所缺只是人口,现在却准备屠戮百姓,减少自身的不足,增加有余的事物,不是明智之举。且宋国无罪而攻打它,也不是仁道之事。

公输班本欲开口,但墨子紧接着说:知道国君所行是不仁不义之事却不抗争,不可谓有忠心。抗争了,却没能成功阻止,不可说是有力量。说推崇仁义而不杀一人,却要去杀众人,不可以被称作懂道理。

应该是“救人于水火,帮人于危难”,意思就是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应该给予帮助。

公输班一时语塞,尔而叹服墨子所言。墨子继续发言:既然如此,何不停止此事?公输班推托道:我也没办法,之前已跟国君说过,但无效果。

墨子进而说:楚国幅员辽阔达五千余里,宋国之地才五百里,这不正像豪车与破车吗?楚国有云梦江汉,犀牛麋鹿、鼋鼉鱼鳖等奇珍异兽皆为天下第一富藏,宋国连野鸡、野兔都没有,这不正是美食良肉与糟糠的分别吗?楚国拥有连绵不绝的山原森林,松梓樟楠等稀珍木植尽长其中,宋国连稍长一点的木头都没有,这不就是绫罗绸缎与破衣烂衫吗?在下认为,楚国攻打宋国就如同此类,必然有害大王的仁义,却一无所得。

楚王听后颇感尴尬,但很快调整心绪,说:“不过,公输班已为我造好云梯,必可攻取宋国。”于是,墨子要求与公输班进行沙盘推演。

救人于水火之中下一句

两人在楚王面前,以腰带为城墙,以木片为器械,模拟攻防战。公输班多次调整攻城机械与方案,墨子悉数阻止其生效。最终,公输班的攻城器械皆用尽,墨子的守城机关却仍有富余。

不过,公输班突然说:我现在已经知道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你了,但我不说。墨子立马回应:我也知道你对付我的方法,我也不说。楚王在一旁听得一头雾水。墨子说:公输班的意思是想杀了在下。杀了在下,宋国没了守城之法,便可被攻克。此话一出,现场的空气似乎一下子就凝固了。

济世望风云以外

但墨子笑着说:在下的弟子禽滑釐等人已带着守城器械,在宋国的城头严阵以待。即使杀了在下,也无济于事。此言一出,空气一下子恢复了流通。楚王叹道:“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就这样,一场灭国之战被消散于事发之前。

事后,墨子开启归程,途经宋国那天下起了滂沱大雨,想要进城暂做休整,但守门者不准其入内,并高声喝道“闲杂人等一律不得入城”。于是,墨子只能在郊外、在大雨中默默前行……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释义】:救:拯救;水火:比喻灾难。把人民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 【读音】:jiu min yu shuǐ huǒ 【例句】: 1.这样就能。

万全谋划

楚国一直有吞并宋国的野心,春秋以来两国便多有战争。此次楚国对宋国的“阳谋”,只是众多争端中的一次而已。事实上,墨子的此次解围也没有阻止宋国最终的灭亡——在墨子去世约100年后,楚国联合齐魏等国瓜分了宋国。但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墨子将两国之战消弭于无形之中,救生灵于水火,可谓善莫大焉。

救人于水火之中下一句

在面对和解读“墨子救宋”一事时,墨子的国籍与身份是十分重要的切入口。虽然历史上关于墨子的国籍也有宋人、楚人等说法,但就现有材料来看,“鲁人说”最合乎历史。下面的解读也以此为基点展开。

救人于水火之中下一句

当时,墨子只是鲁国的一个普通士大夫。依从世俗见解,他显然与楚宋战争没什么直接关联。因此可以想见,在墨子准备阻止楚宋之战时,他会面临怎样的世俗目光与舆论压力。一定会有人说:楚国只是攻打宋国,与鲁国何干,更与墨子何干?甚至说:楚宋相争,鲁国何不坐收渔人之利?或者告诫:此去形单影只,一介匹夫怎能见到楚王且动摇君王的野心呢?一人与一国对抗,徒劳无功也就罢了,只怕会有性命之忧……但墨子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开启了遏楚救宋之旅。

墨子之所以有以一人敌一国、救一国的气魄,从根本上说在于他的道义——天民天邑,兼爱非攻。他对道义的担当坚决而果敢,乃至可以赴汤蹈火。《墨子·鲁问》记载:鲁国曾有人信奉墨子,便让自己的孩子去跟随他学习。后来孩子战死了,身为父亲的他前来责怪墨子。而墨子说:您让孩子来学习我的道,现在学成了,为道义战斗而死,您却怨恨我,这不就像一个人要去市场上交易大米,东西买来了却生起气来,岂不荒谬?

这个故事并非说墨子“无情”,而是表明墨子以道义为先。为了实现义,不仅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且在极端之时要有舍生的觉悟。对此,墨子本人也总是亲力为之、身先士卒。因此,历史上墨家弟子也多苦行与慷慨悲歌之士。

当然,墨子强调的勇担“道义”,并不是宣扬逞匹夫之勇。此去解救宋国,亦非“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而是依托于对整个事件的调查分析与谋划布局。他的方案就是借由公输班引出楚王,再一层层撕开虚幌,让他们露出底牌——终极武器“云梯”,进而展示自己的万全准备,从而让对方在道义和技术上都无所依靠,最终自动放弃侵略行为。

我们知道,墨子通过公输班的引荐才得以面见楚王,但公输班为何一定会见他呢?想来,墨子到公输班府邸前,是以“鲁国能工巧匠来访”之名让门卫予以通报的。公输班也是鲁国人,知母国来人,先有一份同乡之谊,且来者又是巧匠,对于痴迷工程器械的他而言无疑又增加了一份知音之情。身在异国,母国知音来访,不能不见。

就公输班与墨子的个人关系而言,可能两人在鲁国时就已相识。《墨子·鲁问》记载:公输班曾做竹木鹊,悬飞三日,但墨子以“是否有利于人的生活”为标准,指这是无用的拙劣之物。历史上虽然没有明确记载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但存在发生于公输班尚在鲁国之时的可能性。也许正是有此保障,墨子才有信心到楚国后不至于投路无门。

墨子针对这一特点,采用了相应的游说策略,以不仁不义的买凶杀人一事引出公输班的是非观。同时,知道公输班在理亏之下,会将责任推给楚王,便可顺水推舟,要求面见后者。引出楚王后,墨子的第一步计划算是达成了。

见到楚王后,墨子的游说也采用了一定的策略。他知道,楚王是一个有点“憨傻”气质的人,就先以“窃疾”的寓言让楚王自我批判,以此达成计划的第二步。墨子清楚,仅让楚王明白道义、自知理亏尚有不足。在道义之外,还有“功利”的存在,而后者又直接与“技术”优势关联。

解你于危难之中,使你免受于死,这种大恩大德,胜过富贵场上挥霍万金,这种情意会使人终身难忘。总之,做人宜当做到扶危济贫,救人于水火之中,救死解难,救人于患难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到朋友的真情实意了。

想来,在墨子申明道义后,楚王等人也曾对道义和技术的功用进行追问、比较。恰如《墨子·鲁问》记载,输班对墨子说:楚越之间一直有战争,且多在江河上进行舟战。因为地势原因,楚人只能顺流而进、逆流而退,退却时就十分困难,而越人则是逆流而进、顺流而退,退却时可以十分迅捷。越人有此优势,于是在舟战中占据主动,常常打败楚国。公输班到楚国后,就制造了“钩强”装置,用“钩”去牵制越船的撤退,用“强”去阻隔越船的进攻,有此技术优势,于是打败了越人。

于是,公输班就问墨子:“我舟战有钩强,不知子之义亦有钩强乎?”当时,墨子的回答是:道义也有钩强,它用“兼爱”钩锁众人,用“恭敬”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能使世人相亲相爱;公输班所用舟战“钩强”只是使人相互伤害、相互疏远罢了,故道义的功用远大于精巧武器的作用。

显然,在楚宋战争方面,楚国已拥有“云梯”这一技术优势,楚王也定会据此进行追问,而墨子早已做好了回应的准备。在引诱楚王露出底牌——技术优势后,墨子便展开计划的第三步:要求与公输班进行沙盘推演,以技术攻克技术。

墨子在用自己的新技术打破楚国的技术优势幻想后,也引来了此行的最大危机——被杀人灭口的可能性。对此情形,墨子也终于交出了自己的底牌。他早将此计算在内,且有了万全准备:墨家弟子早已带着防守设备在宋国的城墙上以逸待劳。最终,墨子得以全身而退。

不过,“墨子救宋”最令人感慨的一幕,发生在墨子的归途。他劳苦自己、救人于水火,却不宣扬、不居功,更压根没有去设想宋人的“回报”。墨子后学对这一结局的回应是:“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这无疑是对墨子高贵的品格、超强的智慧与实践能力的至高称颂。

病情分析:意见建议:你好,你的应该是脑部支配运动的神经出啦问题。

总之,墨子渴望筑造大同世界,且不停留于空言。在实践中,他拥有强悍无比的坚韧力,且从不盲动,不仅知晓工程技术甚至科学知识的重要,而且一直在相关领域孜孜以求。

上一篇 2023年04月20 11:28
下一篇 2023年04月26 02:27

相关推荐

  • 聪明在于勤奋的上一句,聪明在于勤奋的下一句是什么

    这些天,读书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正是应了毛泽东主席说的:“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当然,断不是为了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似乎“老大方悔读书迟”,有点“书到用时方恨少

    2023年04月22 297
  • 送元二使安西全诗,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朗诵/周达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解释,旅舍更加青翠。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

    2023年05月26 216
  • 青出于蓝胜于蓝下一句,长江后浪推前浪下一句怎么说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outoftheblue可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实意思意想不到!为了感谢一直支持我的粉丝,在这里给大家一个福利,点击文末【了解更多】领取一节免费试听英语课程,相信不会让大家失望

    2023年05月03 225
  • 写桥的诗句,李白写桥的诗句

    一座桥,既将两块陆地连通,又把匆匆水流隔断,李白写桥的诗句,古诗词中更是处处留下桥的倩影,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特有的典雅意蕴。古往今来,桥引来了无数诗人的低吟高唱,十五首有关桥的诗词,看小桥流水、烟柳画

    2023年05月09 259
  • 关于小草的诗句古诗,春天小草古诗100首

    春来无处不茸茸,春草是春天的使者,春风把春草吹得一地茵绿。春草虽然比较普通渺小,春天小草古诗100首,但在古人的眼中却有着别样的姿态和寓意。李世民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来描绘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

    2023年05月02 308
  • 宁缺毋滥下一句是什么,宁缺毋滥上一句

    1.宁缺毋滥定会得偿所愿,饥不择食必将悔不当初,对爱情最好还是保持点儿洁癖,宁缺毋滥上一句,不要随便开始,不要急着妥协。2.要离开,就请,永远别再回来。3.真正的离开是不会有任何预警的,但凡吃醋、冷战

    2023年04月17 271
  • 一朝成名天下知全诗,一朝成名天下知全诗解释

    在现代社会,读书或许并不是人们的唯一出路,但对于成千上万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一朝成名天下知全诗解释,读书绝对是最好的选择。既然读书在现在这么重要,那么在古代,读书也重要吗?答案当然是重要,而且非常重

    2023年04月23 233
  • 兰花五字诗句,咏兰的五言绝句

    花中四君子,即中国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兰、竹、菊。其中,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竹,

    2023年05月04 248
  • 戏子无情下一句是,表子无情戏子无义后面一句

    《赤伶》由古风歌手HITA演唱,最近“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一句被大家所熟知。HITA是网络原创音乐团队"墨明棋妙"成员、"百度偶像"官方认证音乐人、中国原创音乐基地推荐音乐人、

    2023年05月09 245
  • 形容人伤心绝望的诗句,描写伤心绝望的诗句

    1、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2、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周邦彦《蝶恋花·早行》3、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4、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

    2023年04月24 270
  • 悔恨的诗句,悔恨当初的诗词

    1、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引证解释⒈懊悔。引《史记·孝武本纪》:“天子既诛文成,后悔恨其早死,惜其方不尽,及见_大,大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_王褒_犹以书工,崎

    2023年05月26 267
  • 烽火诗句,烽火出现在诗句中

    冬意渐深,寒意渐重,寒冷的夜晚不如约上三五好友,烫一壶好酒,暖心也暖身,再加上些佐酒的吃食,再舒适不过了!林语堂曾说:“冬夜饮酒,烽火出现在诗句中,转复寒甚,推窗试看,雪大如手,已积三四寸矣。”白居易

    2023年05月16 26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