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元曲大家中,著名全能曲家吴梅推崇王实甫、关汉卿和马致远三家。他说:“尝谓元人剧词,约分三类:喜豪放者学关卿,工锻炼者宗实甫,元曲的风格是什么,尚轻俊者号东篱。”,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没有以“四大家”称呼四人。这些说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最终统一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人。
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
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代表作《窦娥冤》。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极强烈的现实揭发性,同时具有十分鲜明的反抗精神。他不满于当时社会动荡中激烈的阶级矛盾,表现了对上层腐败黑暗现象的揭示和讽刺,同时,也表达了下层人民的同情和感伤。
马致远,晚号“东篱”,以此来效仿陶渊明之志,他比关汉卿、白朴等人稍晚,其代表作为《汉宫秋》。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但是饮食时代变迂,多有遗失,现在存世的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西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七种。其散曲作品辑车《东篱乐府》,其中收录小令104首,套数17套。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风。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风飞于九宵,岂叮与凡马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
马致远的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闻题材为多,风格奔放飘逸。《汉宫秋》被后人称作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人《东篱乐府》。马致远少年时追求功名,但却未能得志。明初贾仲明曾称赞他是“万花丛里马神仙”。马致远实际是当时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他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然而,正是这种逃避现实的厌世的态度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作品除散曲外,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
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在当时的元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演唱元曲的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被广泛地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饱含对陶渊明的歌颂,以景抒情,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
元曲作为唐诗宋词以后,我国文学创作上的另一个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拥有独特地位的,和唐诗宋词是并列。元曲成为唐诗宋词之后,中国的文学之盛,还是有他的独特的魅力的。首先元曲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过来的。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