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受制于人,智慧永远高于体力,所以富人都是劳心者!
十多年前,社会上流行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谓之“脑体倒挂”。何谓“倒挂”?就是头和脚颠倒了!脑袋在上,什么样的人受制于人,天经地义。劳心者治人,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十多年前,社会上流行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谓之“脑体倒挂”。何谓“倒挂”?就是头和脚颠倒了!脑袋在上,天经地义。劳心者治人,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受制于人 ———希望采纳,你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没有想到二十世纪末会来这么一场浩浩荡荡的知识经济。知识突然就值钱了,成了资本,那些一夜暴富的网络英雄们,那些专利在手的科学家们,还有专门出点子的,舞文弄墨的,帮人打官司的,总之收入高的人越来越多,行业虽然不同,却都披着知识的外衣,连舞台上唱歌的,球场上打球的,没有文凭都会被说成素质不高,从而使身价受到影响。
受潮流影响,各色各样的老板们也从钱堆里探出个脑袋,呼吸几口知识的空气,不惜花大价钱去大学里搞个学位,生怕被当成了草莽英雄。
他们怕得有理,草莽从来都是成不了正果的。几千年前孔子就说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智慧永远高于体力,要想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取得支配地位,你就必须是个劳心者。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劳心者少流汗,却并不意味着不辛苦,做一个劳心者是很多人的愿望,却不一定都能达到。这里面固然有天资方面的原因,认识也是个问题,就像哪怕在“脑体倒挂”的年代,真正有见识的人也不会放弃学习一样,对他们来说,读书更多是一种精神活动,其次才是谋生手段。学习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性格中的天然成份,那种欲望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更多的鞭策。
原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出处:出自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上》,原文是:“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有些人家中虽然豪华装修,却找不到一个书柜,见不到一本书,甚至没有一份报纸杂志,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辛苦而生疏的事,也许在外力的强制下他会去学习,但压力一旦消失,他又和书本生疏起来。
一边牢骚满腹地打着麻将,一边却严厉训斥着自己的孩子,因为他没有得到一百分,这样的家庭是走不出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哪怕考出一个硕士生博士生,骨子里也常常和知识没有感情,一方面靠知识吃饭,一方面对知识嗤之以鼻。
这句话是: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是《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孙权的话.意思是:我不能让整个吴国的土地和人民,被别人所操纵!
当然,知识和财富并不能直接划等号,知识分子里也有很多百无一用的书呆子,但是比起没有知识的人来说,书呆子的出路还是要好一些,普遍地说,高学历者的收入比低学历者多得多。
只要你承认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你就会认同知识的经济价值。教育是最大的投资,穷人往往既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又没有受教育的热情,结果成了知识缺乏的人群。这不仅直接影响到生计,而且更是断绝了后路,断绝了发展的前途!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智慧永远高于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