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其中宋词上承唐五代的诗词曲,下开金元诸宫调、元曲、明传奇。河南曲剧来源于大调曲子,大调曲子又称“河南鼓子曲”。鼓子曲源于元散曲中的北曲已成定论。那么,元散曲的渊源呢?其实元散曲来源于北宋时期的“诸宫调”。王国维在其所著《宋元戏曲史》中写道:“‘诸宫调’是小说的支流,故事用曲调唱出来……多的有十几个曲子,少的只有一两个小曲子……组合了很多宫调来说唱一个故事,所以叫‘诸宫调’,它直接吸收宋‘鼓词’(亦称‘鼓儿词’)中的杂版小调的唱法,在宋金对峙时期已经成熟,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现存金中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元末明初,北杂居逐渐衰落,民间开始弹唱俗曲,俗曲包括里巷歌谣与乡土小曲,也收集一些散佚民间的北曲曲碑,汇集成中州俗语,后与江淮俗曲融合成为中原俗曲。
著名戏剧理论家马子晨先生认为: 河南曲子大体由两个部分构成,即“大曲”(牌)和“小令”(调)。前者格律严谨,后者曲式灵活;前者在某种程度上曾受到知识阶层的沾染或加工,后者却长期风靡于桑拿间濮上,似乎与农民的关系更深,而其中的部分小调又曾与市民结缘,致获“淫媒
“半生来”,是对诗人自己“偶倡优而不辞”(《元曲选序》)生涯的概括;“一世里”,则是表示了他将在一生中的着意追求。 随着曲牌的转换,“序曲”中低回的音调顿时变得清晰明朗,格调高昂:“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情态”之嫌,是为“俚曲”。这二者在词格和音乐体制上,相同点是均以长短句的“连缀”为其主要特征。不过后者曲体的可塑性和可变性,从来是随内容而幻化,随时代而发展。《诗经》把它入于“风”,自然是抓住了它的特质,十分有道理。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