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他调到华南理工大学。此时国内的剧院、音乐厅、会议厅迎来建设热潮,这些建筑对声音品质要求高,建筑声学等来了春天。
吴硕贤团队陆续承担过包括人民大会堂、广州大剧院、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东粤剧院等近百项工程的声学研究与设计任务,填补建筑声学领域的多个空白。广州大剧院被评为“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是亚洲国家剧院中唯一入选的剧院。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在首届世界建筑节上摘取公共建筑类的最高荣誉,成为我国参评建筑中唯一一个获奖项目。
2005年,吴硕贤当选全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心情平静地写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感怀》一诗:“半世追求谋致用,平生研究贵坚持”。
文理兼修 融会贯通
“理纬文经织锦成”是吴硕贤对自己治学理念的概括,即把治学当作编织锦缎,以理科知识为纬线,以文科修养为经线,理与文交叉编织,相互融汇。
声景、香景和光景便是人居环境的三种重要景观,分别是诉诸听觉、嗅觉和视觉的风景。它们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生态城乡建设及保留乡愁具有重要意义。
声景、香景和光景便是人居环境的三种重要景观,分别是诉诸听觉、嗅觉和视觉的风景。它们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生态城乡建设及保留乡愁具有重要意义。
有志向能穿虎石,无疑今始悟蛇杯。 掀天气焰吾尝见,转首空成一聚埃。 2.《中秋夜坐有怀》年代: 唐 作者: 马戴 秋光动河汉,耿耿曙难分。 堕露垂丛药,残星间薄云。 心悬赤城峤,志向紫阳君。 雁过海风起,萧萧时独闻 3。.
吴硕贤曾发表《〈诗经〉中的声景观》一文,发现《诗经》中28%的内容均与声景有关,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习习谷风,维风及雨”等诗句,便反映了自然界中鸟唱虫鸣风声雨响等自然界的声景观。
他还发现《诗经》中有大量篇幅描述先民对包括日、月、星三光以及对彩虹、庭燎等由光所造成的景象的观赏。受到启发的他首次提出光景的概念,并倡导建立光景学的新学科。“光景指的主要是由自然光源或人工光源、光影及其变化所形成的景观,如今国内外也相继引起后续的研究。”吴硕贤说。
23、新诗句成相借问,闲来议尽共寻思。终今三十余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张籍《逢王建有赠》24、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2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文理贯通让吴硕贤沉淀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科研轨迹。在他看来,科技工作者必须具有人文素养。因为科技能造福人类也能危害人类,科研工作者可以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也会陷入急功近利、弄虚造假的迷途。而人文素养能帮助科技工作者选择正确的道路。
1.表示人生志向的古诗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 >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 > 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清?曹雪芹 > 。
所以吴硕贤的科研事业与他的诗歌一样,充满对自然、生命和友情的热爱,以及对普罗大众的人文关怀。他不遗余力地呼吁社会对人居声环境的关注,推动中国建筑及建成环境的使用后评估。
对话吴硕贤院士
“我主张文理兼修,不能偏废”
表达人生远大志向的诗句 1、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3、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汉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广州日报:您在诗中写道,自己的童年是与游戏相伴。这与当今孩子的童年完全不一样?
吴硕贤:我非常反对现在孩子的学习负担那么重。我的童年在福建省平和县小溪镇度过,并住在名为“半野轩”的老屋里。我常和农村孩子玩耍,与自然界接触较多。“制弹弓”这些游戏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也让我动脑筋思考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游戏对孩子非常重要。
吴硕贤:对。我们如果有机会对动植物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便会产生一些疑问。
广州日报:“双减”政策有望缓解不少家长的教育焦虑,您如何看待教育环境的变化?
广州日报:您的父母在您求学时,有没有给您加码?
吴硕贤:没有。我的父母亲工作繁忙,不大有空管我。家父常在家写毛笔字、作诗词,会给我指点一些基本知识。但家中有很多书,我自己会去看。父亲对书法、民乐、诗词的兴趣,无形中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家庭的熏陶作用还是很大。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2、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
广州日报:您诗中曾言“师父登堂宣教义,门生寻径自修持”。在您看来,师父该如何“宣教义”,学生又该如何“自修持”?
吴硕贤: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学生首先要有志向,否则便不能成大才。如果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肯定无法成为佼佼者。当学生有了志向后,师傅要给学生指明路径,为他打好基础,这是作为老师非常重要的职责。
广州日报:央行今年发布的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提到:“要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您如何看待文科的价值?
吴硕贤:我历来主张文理兼修,不能偏废。文科生要学习一些科学知识,理工科学生要有人文素养。我们面对自然和社会问题时,都必须用综合的知识来寻求解决之道,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
人文和科技虽分工不同,但它们所具有的思维、方法、技术可以彼此借鉴。我曾主持中国科学院一个咨询项目“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主张关注与拓展包括声景、香景及光景三景在内有关人居环境的研究与应用实践。这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就提供了很多启示。如杭州西湖十景有“柳浪闻莺”“南屏晚钟”“曲院风荷”“三潭映月”等景点,就体现了将声景、香景及光景很好结合的案例。科学研究是能够从人文知识里获得灵感的,关键在于思维上能否做到由此及彼。
他是谁?
他是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44岁,他首度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解决了国际难题;
57岁,他成为中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科院院士。
他的人生抱负
“半世追求谋致用,平生研究贵坚持”。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感怀》
他的治学理念
“理纬文经织锦成”。
他参与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