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逸凡
精致的服装,典雅的视觉,当代的审美。舞台上演着中国古代最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元杂剧《救风尘》,有点儿喜剧,有点儿讽刺,忠于原著,但也不拘泥于传统。很少有人想到,这一切的策划和导演,是一个有地道中文名字的法国人,卢逸凡。
卢逸凡,他的法语名字是Ivan Ruviditch。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通,卢逸凡曾经在法国大学主修汉学专业,此后在中国前后生活了将近十年,曾在法国驻上海领事馆从事文化交流工作,现在是上海师大人文学院的副教授。
因为热爱戏剧,他在上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下设立国际戏剧工作室。《救风尘》并不是这个工作室的第一个作品,此前,工作室的《海鸥》在上海的多个剧场演出了好几轮。而这一次,卢逸凡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古典戏剧作品,希望从一个当代的,或者是外国导演的视角,重新去解读这部中国古典剧目。
从5月8日到5月10日,这部改编自元杂剧的话剧《救风尘》将在上海浦东新舞台演出三场。
《救风尘》剧照
一个法国人眼中的关汉卿和元杂剧
关汉卿,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中学课本读到的名字。作为元杂剧的奠基人,关于元曲的介绍,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窦娥冤》几乎是人尽皆知的。除此之外,《拜月亭》、《单刀会》、《救风尘》,也经常在各种文艺作品里看到。
关汉卿,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中学课本读到的名字。作为元杂剧的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窦娥冤》几乎是人尽皆知的。除此之外,《拜月亭》、《单刀会》、《救风尘》,也经常在各种文艺作品里看到。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
但即使是当代的中国戏剧人,如今也已经很少把目光投向关汉卿,考虑以当代视角重新解读这位元代剧作家的作品。
但精通中国文化的卢逸凡,却在寻找剧本的过程中,对关汉卿的剧本产生了极大兴趣。
《救风尘》剧照
与此同时,他发现三年前,法国里昂国立高等戏剧学院的学生曾排演过一出法语版的《救风尘》。在仔细阅读过元曲原文,对剧本进行深入研究之后,他最终决定将这部中国古典剧本改编为现代话剧版,以期将其搬上中国乃至海外的舞台。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
在研究关汉卿和《救风尘》剧本时,卢逸凡发现:“元杂剧很像意大利古代的假面喜剧Commedia dell'arte,以及受其影响的莫里哀喜剧:插科打诨的幽默,戏弄手法的必要,惩恶扬善的结局等。两者相似的地方越来越让我惊讶,最终再次确认,无论文化的差异有多大,戏剧最核心的原理在各国还是那么有普遍性。”
《救风尘》剧照
在卢逸凡看来,关汉卿选择以辛辣的讽刺和夸张的幽默,来让我们思考婚姻问题和地位不高的女子所能遇到的困难。
而为何使用喜剧探讨如此悲剧的问题?自古以来,在东西方文化中,喜剧有突出和改正人类劣性的大作用。
《救风尘》剧照
元曲是在唐诗、尤其是宋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此前的格律诗词的有选择的继承和发展。是汉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词”作为一种古典格律诗的样式,最初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歌楼市井,但虽着社会的发展,它。
或许正是出于这种对东西方戏剧文化比较的兴趣,《救风尘》的整个创作团队可谓中西合璧,在几位中国编剧的合力下,除了导演外,剧中的舞美、服装设计都来自法国,毕业于里昂国立高等戏剧学院的专业设计,他们给这部中国古典剧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舞台效果。而演员们则大多来自上师大的国际戏剧工作室。
卢逸凡给自己的戏剧团队起了一个名字“元剧场”,不知道是不是和元曲有关,但在他们的注解中,“这是一个致力于戏剧维新的剧场实践团体,由中法团队联合打造,尝试对中外戏剧进行新的诠释和演绎。”
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
“元者元始,我们也需要重新回到戏剧的本源。元剧场就是这样的开始,也是新的出发。”
《救风尘》剧照
而工作室每周还会安排固定的戏剧课程和排练。很多成员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在《救风尘》里饰演赵盼儿的刘宇彤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上海师范大学在读戏剧博士,法语翻译,她已经在《女学究》、《海鸥》、《冬季归来》中多部作品里扮演了女主角。
卢逸凡回答:“导演的工作是尊重编剧和作品的精神,不是遮住剧本或使它变形,而是在剧本留下的空间里补充、挖掘、创造可以和作者作品及其思想发生共鸣的地方。”
作为一个熟知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卢逸凡希望自己的话剧版更加接近关汉卿的作风和元杂剧的精神。
《救风尘》剧照
“无论是从改编还是从导戏的角度,把元杂剧改成话剧都不能不发生一些变化。话剧和戏曲在结构和表演上的确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有的东西没法保留,有的则需要补充。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比较通俗质朴的喜剧,同时也是非常成熟、成功的剧作。它的朴素、幽默与精巧自不用说,至于它的现代性和对当代生活的启示,我相信聪明的观众都会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