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下面就为大家分享八首描写四季的经典元曲,一起来欣赏下吧!
白朴笔下的四季
天净沙·春
春山暖日和风。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观看此题,可以回答为:小令、带过曲和套数.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这支《天净沙·春》,运用绘画技法,给人们展示出一幅春天的美景图。
第一层次,春日、春山、春风构成整个画面中的后景,为后句作了铺垫。
第二层次,背景之中,画中的人物出现了,阁楼有一美人,或许是欣赏美景,或是在排遣寂寞,正在倚栏远眺。这是画中的中景。
第三层次,画中之人所看到的景象,院中是一片寂静,杨柳垂条,秋千轻晃(因为有和风),院外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黄莺啼鸣,春燕飞舞,小桥之下的流水中飘满着红色的桃花,充满生机,春意盎然。这是画中的前景。
天净沙·夏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织。
玉人罗扇轻缣。
这支《天净沙·夏》,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美景图。
第一层次,描写入画时夏天的季节特征,算是这幅画的背景和人的感受。云收雨停,雨过天晴,静水添波,这个时候人们感觉到远处的楼更高了,塘中的水更冷了,雨后的瓜更甜了。这是画中的远景。
第二层次,院中的树枝与绿叶非常繁茂,其形成的阴影遮到了楼的画檐。这是画中的中景。
第三层次,画中的人物出现了,出现了人物:一个身着轻绢夏衣的芳龄少女,坐在纱帐中的藤席上,手摇罗扇,静静地消受着这一宜人的时光。这是画中的近景。
分为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这首《天净沙·秋》,描绘的是一个人站在赏秋观景的图画,观景者并没有出现在画面当中,只是绘出了映入观景者眼帘的那幅秋天的美景图,图中景物随着目光所及的顺序形成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孤村、落日、残霞的画面,安静美丽。
第二层次,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一只飞过的一只大雁,在落日的照射下,它的影子在田野上划过。
天净沙·冬
一声画角谯门。
半庭新月黄昏。
雪里山前水尽。
竹篱茅舍。
淡烟衰草孤村。
这首《天净沙·冬》,描绘的是一个悲凉的城郊军营图画。
第一层次,是背景,冷月黄昏,雪山水滨,清寒凛冽。
第二层次,谯门一声寒叫,更添几分悲凉,空气中弥漫的是孤寂和无助的忧伤。
第三层次,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落落的村庄,显得是那么的寂寥与冷落。
关汉卿笔下的四季
【双调·大德歌】春
元曲都包括散曲和剧曲。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子规”即杜鹃。晚春时节,杜鹃鸟啼叫,好像在说“不如归休!”,深深地触动了少妇的心灵深处。亲人远在他乡,漂泊不定,曾说春天一定回来,如今春天即将过去,却不见一点情人踪影。日思夜念,短短的几天,面容已经消瘦憔悴。心似柳絮飞旋,惴惴不安。在等待中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春天。“鱼雁”:指书信。古传鱼和雁能传递信件,后即用以指代书信。不仅亲人未归,连封家信也没收到。蓦地看见双双紫燕穿行,衔泥嬉戏,更增添了几分怅惘和苦涩。
【双调·大德歌】夏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
【双调·大德歌】秋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鸦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深秋夜晚,风雨交加,女主人心绪烦乱,就是修道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陈抟”:宋朝人,修道成仙,传说他在华山修道,能一睡百日不醒。忧思满胸怀,“扑簌簌”:泪珠一串串,如泉涌的样子。禁不住落下了相思泪。此时窗外,秋蝉(知了)寒蝉(蛐蛐),轮番聒噪,再加上细雨淅淅沥沥敲打着芭蕉叶子响声,更令人心碎。
【双调·大德歌】冬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 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