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是唐代传奇小说名篇。元稹撰,原题《传奇》,《异闻集》载此篇,还保存原题,收入《太平广记》488卷,收录时改作《莺莺传》,沿用至今,又因传中有赋《会真诗》的内容,俗亦称《会真记》。其篇末说:“贞元岁九月,执事〔友〕李公垂(李绅字)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今考出是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元稹将故事讲给李绅听,李绅作《莺莺歌》,元稹写了这篇传奇。《莺莺传》后来由元代王实甫改编为《西厢记》。
唐朝贞元年间,有个叫张生的人,性格温和有善,一表人才,内心坚毅孤傲,不合礼仪的事情不做。有时与朋友一起游览饮宴,在那混杂的地方,别人都喧闹欢腾,好像自己不如别人,而张生还是柔顺,始终不乱。虽然已经二十三岁了,还没接近过女色。知道的人便问他,他说:“登徒子不是好色的人,是有不合礼制的行为。我倒是喜欢美丽的女子,西厢记取自莺莺传,却总也没让我碰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凡出众的美女,我未尝不留心,凭这可以知道我不是没有感情的人。”
问他的人这才了解张生。没过多久,张生到蒲州游玩。蒲州的东面十多里处,有个庙宇名叫“普救寺”,张生就寄住在里面。
正好有个崔家寡妇,将要回长安,路过蒲州,也暂住在此庙中。崔氏妇是郑家的女儿,张生的母亲也姓郑,论起亲戚,算是另一支的姨母。这一年,浑瑊死在蒲州,有宦官丁文雅,不会带兵,军人趁着办丧事搅扰百姓,大肆抢劫蒲州人。崔家财产很多,有很多奴仆,旅居在外就担惊害怕,不知依靠谁来保护。以前张生跟蒲州将领有交情,就求官吏保护崔家,因此崔家没遭到兵灾。过了十几天,廉使杜确奉皇帝之命来主持军务,向军队下命令,混乱这才停止。郑姨母非常感激张生,于是在正室摆酒款待张生。对张生说:“我们孤儿寡母,带着没成年的孩子,不幸正赶当地士兵大乱,实在是无法自保,弱子幼女,都是你给了他们再次生命,怎么可以跟平常的恩德一样看待呢?现在让他们以对待仁兄的礼节拜见你,希望以此报答你的恩情。”
便叫她的儿子欢郎,十多岁,容貌漂亮。接着叫她女儿:“出来拜见兄长,是他救了你们。”
好久,才推说有病。郑姨生气地说:“是你张兄保住了你的命,不然的话,你就要被抢走,还能讲究避嫌吗?”
又过了好久才出来。穿着平常的衣服,面貌光泽,没有化妆,环形的发髻下垂到眉旁,两颊稍抹胭脂,面色艳丽,光彩动人。张生惊呆了,急忙与她见礼。她坐到了郑姨的身旁,因为是郑姨强迫她出来见的,所以斜视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身体好像支持不住似的。张生问她年龄,郑姨说:“现在的皇上甲子那年七月生的,到贞元庚辰年,今年整十七岁了。”
《西厢记》是由小说《莺莺传》改编的。《西厢记》与小说原作《莺莺传》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其一,剧中的张生始终苦恋莺莺,忠于爱情。其二,原作中并不重要的老夫人角色,在剧中成了自由恋爱的阻力、传统家长制的代表。
张生同她说话,她不回答。宴会结束了只好作罢。张生非常迷茫,想向她表白自己的感情,却没有机会。
崔小姐的丫环叫红娘,张生私下里多次给她送礼,趁机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丫环果然惊惧,羞涩地跑了,张生很后悔。第二天,丫环又来了,张生羞愧地道歉,不再说相求的事。丫环对张生说:“你的话,我不敢转达,也不敢泄露,崔家的亲戚你是认识的,为什么不凭着你对她家的恩情向他们求婚呢?”
张生说:“我从孩童时起,性情就不随便附合别人。有时和女人在一起,也不曾看过谁。当年不做的事,现在还是有挡碍。昨天在宴席上,我几乎不能自控。几天来,走路忘了要到哪去,吃饭感觉不到饱。恐怕不久我就死了。如果通过媒人娶妻,纳采,问名,少说也得三四个月,恐怕那时我就会象市场上卖的干鱼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丫环说:“崔小姐专一、温柔、和顺、自保,即使所尊敬的人也不能用不正经的话去触犯她。我们下人的话,就更难使她接受了。然而她很会写文章,常常默默地琢磨构思诗文,一直因不得相见而思慕好的诗文。您可以试探地写些情诗来打动她。否则,没有别的门路了。”
张生非常高兴,马上做了两首情诗交给了红娘。当天晚上,红娘又来了,拿着书信交给张生说:“这是崔小姐让我交给你的。”
那诗的题目是《明月三五夜》,诗曰: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元曲西厢记取材唐代传奇莺莺传其作者为王实甫。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与关汉卿齐名,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
张生明白诗的含义,这天是二月十四日。
崔莺莺住房的东面有一棵杏花树,攀上它可以越过墙。
阴历十五的晚上,张生把那棵树当作梯子爬过墙去。到了西厢房,果然门半开着,红娘躺在床上,张生很吃惊。红娘十分害怕道:“你怎么来了?”
张生欺骗她说:“崔小姐的信召我来的,你替我通禀一声。”
一会儿,红娘来了,连声说:“跟我来!跟我来!”
张生即喜又怕,以为一定会成功。崔小姐到了,见她穿戴整齐,表情严肃,大声数落张生:“哥哥恩德,是救我们全家的大恩,所以我的母亲把弱子幼女托付给你,为什么让不好的丫环送来了淫荡之词?开始是保护别人免受兵乱,这是义,最终乘危要挟来索取,这是以乱换乱,它们相差无几。如果想平息这些淫荡之词,保护你的脸面,这是不义;向母亲说明,就辜负了人家的恩惠,不好;让婢女转告又怕不能表达我的心意。所以借用小诗,愿意自己说明,又怕哥哥有顾虑,所以使用了粗野柔弱的言词,以便使你一定来到。不合乎礼仪的举动,心里能不有愧吗?只希望用礼约束自己,不要乱了方寸。”
说完,转身就走。张生若有所失良久,又翻墙而回,彻底绝望了。
元曲《西厢记》取材于唐代《莺莺传》,其作者为王实甫。王实甫(1260年至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
几天后的晚上,张生在窗边独自睡觉,忽然有人叫醒了他。张生惊恐地坐了起来,见红娘抱着被子带着枕头来了,安慰张生说:“起来了!起来了!怎么还睡觉呀?”
把枕头并排放好、被子搭在一起就走了。张生擦了擦眼睛,端正地坐着,等了许久,怀疑是在做梦,但还是打扮整齐,恭敬地等待着。不久红娘就扶着崔莺莺来了。来了后崔莺莺显得妖美羞涩,温顺艳冶,力气好像支持不了身体,跟从前的端庄完全不一样。那晚是十八日,斜月明亮闪光,幽静的月光照亮了半张床。张生不禁飘飘欲仙,以为是神仙下凡,不认为是从人间来的。过了一段时间,寺里的钟响了,天要亮了。红娘急促地走了,崔小姐娇媚地哭泣,缠绵多情,依依动人。红娘又扶着她走了。整个晚上莺莺没说一句话。张生在天蒙蒙亮时就起床了,自己疑惑地说:“难道这是做梦吗?”
等到天亮了,看到化妆品的痕迹还留在臂上,香气还留在衣服上,泪光闪烁在褥垫上。
以后十几天,莺莺没有再来。张生就作《会真诗》三十韵,还没作完,红娘来了,于是交给了她,让其送给崔莺莺。从此莺莺又允许了,早上偷偷地出去,晚上偷偷地进来,一块儿安寝在以前所说的“西厢”那地方,几乎一个月。张生常问郑姨的态度,莺莺就说:“我无法告诉她咱们的事。”
不久,张生要去长安,先写诗告诉了崔莺莺。她仿佛没有为难的话,然而忧愁怨恨的表情令人动心。走的前天晚上,莺莺没来。
不久张生考试的日子到了,又该西行了。临走前一天的晚上,张生不再诉说自己的心情,而是在莺莺面前忧愁叹息。莺莺已感到将要永别,因而态度恭敬,声音柔和,慢慢地对张生说:“你先是乱我心志,最后是抛弃我,你当然是合适的,我不敢怨恨。现在你的心也乱了,你娶我,那是你的恩德。山盟海誓也有到头的时候,你又何必对这次的离去有这么多感触呢?然而你既然不高兴,我也没有什么安慰你的。你常说我擅长弹琴,我从前害羞,所以没给你弹。现在你要走了,就满足您的这个心愿吧。”
她开始弹琴,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序,还没弹几声,哀伤之音悲怨杂乱,不再知道弹的是什么曲子,身边的人都哭了。莺莺也突然停止了弹奏,扔下琴,泪流满面,急步回到了母亲处,再没有来。第二天早上张生出发了。
张生把她的信给好朋友看了,由此当时有很多人知道了这事。张生的好友杨巨源好写诗填词,他就把这事作了一首《崔娘》绝句诗:
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河南的元稹亦接着张生的《会真诗》又和诗三十韵。诗曰:
月色照闺阁,微光满天空。天际还缥缈,矮树犹朦胧。风过竹龙吟,鸾声惊井桐,罗绡似薄雾,环佩轻风响。仪仗随王母,云中站玉童。夜深人无声,晨会雨霏霏。鞋上珠玉闪,花纹隐隐现。美女走凤凰,披肩胜彩虹。来自神仙居,要到碧玉宫。游玩在城北,偶遇东邻女。调戏遭微拒,心中已默许。低头发髻动,回家足蒙尘。转脸赛花雪,上床抱丝被。鸳鸯乐嬉戏,翠鸟聚欢乐。黑眉聚羞涩,朱唇色变浅。气如兰花香,肤润玉肌丰。瘫软人无力,多娇爱躬身。汗珠点点亮,发乱如细柳。方喜千载逢,已到五更时。流连时间短,缠绵无结期。脸露忧愁态,天盟又海誓。赠环永相合,留结表心同。梳妆泪粉流,飞虫绕残灯。妆后光彩鲜,旭日已东升。乘骛归洛水,吹箫上嵩山。衣上沾麝香,枕滑留残红。密密塘边草,飘飞似蓬草。琴声如怨鹤,祈盼鸿雁归。海阔难飞渡,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当时在座的人都为此而深深感叹惋惜。
一年多以后,崔莺莺嫁给了别人,张生也娶了亲。一次张生路过崔莺莺家,就通过她的丈夫转告她,要求以表兄的身份相见。她丈夫如实转告,而她始终也没出来。张生怨恨思念的心情,表现得很明显。她知道后,暗地里写了一首诗:
自从别后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最终也未见张生。又过了几天,张生要走了,崔莺莺又写了一篇绝别诗: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从此以后彻底断绝了音信。
贞元年九月,李绅李公垂留宿在靖安里住宅里,元稹谈起了这件事。李公垂觉得这件事非常出奇,连连称道。于是元稹便作了《莺莺歌》来传播这件事。崔氏小名叫莺莺,公垂就以此为篇名。
元曲《西厢记》取材唐代传奇《莺莺传》,其作者为王实甫。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
注:故事杂谭致力于讲述一些古代的经典传奇故事,欢迎看官转发评论,您的点赞是我创作的动力,谢谢支持,会陆续更新各类民间风俗故事,经典传奇等,喜欢的可以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