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标志着一个新季节的到来。暑气将退,凉爽将至,品读古诗词里描绘的立秋景致:或勾勒清新秋景,或抒发淡淡悲秋意,或喜秋之清爽可爱。
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说木叶诗句及解析如下: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 湘夫人》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不住摇啊, 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飞。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南朝)。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流火”指农历七月,暑气仍盛,天气炎热。“商飙”指秋风,悄然吹入人间。节候等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作为秋季开始的节气,实则是处在暑与凉的过渡之中。暑气,极盛而衰之时;秋凉,待发而未盛之时。稍留心观察万物随节候的变化,再细一思忖,便觉意味无尽。
立秋
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梦江南·悲落叶》屈大均 悲落叶,叶落落当春。岁岁叶飞还有叶,年年人去更无人。红带泪痕新。《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清。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一阵热闹的小乌鸦啼叫之后,群鸦散去,说木叶里面的21个诗句,只留空空的玉屏风——未写秋景而已有秋日悲凉寂寥之意。丝丝秋风吹入,如有人打扇一般。睡醒后,见台阶上落了满地的梧桐叶,映着明朗的月光。便知秋天真的到了,所谓“一叶知秋”,大致如此。
立秋
宋·王镃
西风吹绉碧纱衣,金井梧桐昨夜飞。
自汲井花调药罢,却簪秋叶满头归。
打井水归来后,发现头上落满了秋叶,仿佛是秋日给予的俏皮装扮。全诗一无悲意,充满了生活趣味。
立秋
明·夏云英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
立秋夕有怀梦得
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秋夜之景清幽有意趣,然不免凉意,不禁使人怀念故友,心蒙一层挂怀与忧伤。
秋夜雨
宋·吴潜
不嫌天上云遮月,雨来正是双绝。
雷公驱电母,尽收卷、十分袢热。
三更又报初秋了,少待他、西风凄冽。
灵司话头莫说,且唱饮、刘郎一阕。
不嫌天上的云遮蔽了月亮,此时有雨就更好了!雷雨之中,炎热之气就会被卷走。立秋已到,很快就会吹凉爽的西风,悲秋伤心之语就别再说了。且饮酒作乐,听一支曲子。
诗人享受秋之凉爽,企盼秋雨的到来。全无悲秋的戚戚之情,全是直言直语,率真可爱。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渡河北(南北朝·王褒)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 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
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立秋
宋·范成大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炎热的三伏天令人心情烦躁生愁,在暑气中,心思难定,有漂泊不定之茫然感;又思及人生大半光阴流逝。幸而秋节将至,秋风解暑气,令人心神清爽,驱散忧愁。
立秋
宋·方岳
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
树叶初成鸟护窠、高山树叶翠森森。《说“木叶”》中提出在我国古代木叶是诗人最不喜欢运用的物品,进行反驳使用木叶的诗句有:树叶初成鸟护窠、高山树叶翠森森。《说“木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文章,收录在《唐诗综论》中。
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初入秋日,莲花在微凉天气中更有风情。诗思暂时受阻,不过梧桐夜雨,此情此景已含无尽诗意于其中了。
说木叶里面的21个诗句有:《九歌湘夫人》、《月赋》、《渡河北》。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赏析】此诗写湘君企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
◎本文转载自“儒风大家”,原文有删减,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