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哨遍·高祖还乡》,颇为疑惑。这支散套是元代著名散曲作家雎景臣所写,元曲高祖返乡,共有8支曲子组成,从内容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村里为迎接刘邦还乡忙忙碌碌地做着准备;第二部分刘邦车队进村;第三部分揭露刘邦早年所作所为。
早年,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秦末农民起义中他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布衣天子。跟农民起义军中其他将领比起来,刘邦看上去优势并不突出。在他成就霸业的过程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追随他?他到底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
自信敢为。
而《高祖还乡》的结构就是非常标准的【般涉调】。以【哨遍】开头,后缀【耍孩儿】和五段【煞】,末了则以【尾】作结。全文一韵到底,读来琅琅上口,充分体现了元曲的特点。【哨遍】一节,多用宋元时期的俗语,以乡民口。
古人有诗说:“世味酸咸谁自信,人生声利古难全”。前一句的意思是说,江湖险恶,世道艰难,人又有难以避免的弱点和死穴,一个人一生都自信,难矣。而刘邦却人生自信,一以贯之。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
沛县起兵,萧何、曹参都德高望重,官也大,但他们都怕“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不敢出头,“尽让刘季”。刘邦毫不客气,利利索索地做了沛公。
刘邦奉命西进灭秦,当时的形势十分严重,楚地两支最强大的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陈胜、项梁相继被杀,楚地义军被打得群龙无首,谁都不敢再进关中。刘邦却不以为然,直进入关,他根本就没想到过失败。
楚汉战争中的彭城之役,刘邦的56万大军被项羽的3万精骑兵打得大败,尔后,刘邦占据荥阳与项羽展开了长达28个月的拉锯战,刘邦屡战屡败,屡败不馁,他自信终有一天能打败项羽夺得天下,他以非凡的毅力缠住项羽不放, 最后在垓下包围战中诛灭了项羽。
陈豨叛乱,汉十年八月,刘邦亲征。到邯郸时,刘邦一看陈豨没占据邯郸利用漳水设防,就断言说,陈豨成不了气候。后来形势的发展验证他这一判断是正确的,显示了他对自己判断能力的自信。
这一桩桩一件件,足可见刘邦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态,足可见刘邦不畏失败的人生自信。成大事者没有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不行啊。
雅量能容。
刘邦跟前聚集众多人才,这些文臣武将们的情况和身份各不相同,但他都一一接纳,彰显着他的容人雅量。
注释 ①高祖还乡:高祖,即 刘邦 。作者以巧妙的构思,辛辣的语言,以一个乡民的口吻,生动地勾勒了那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排场情况,装腔作势的丑恶嘴脸以及微贱时期的丑恶行径,从而撕下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目,否定了。
不计来自何方。任何一个集团人才的聚集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刘邦集团也是如此。起初,只有萧何、曹参、周勃、灌婴等一帮老乡为刘氏集团的核心力量。后来随着事业的发展,他把圈子画得很大很大,不问英雄出处,吸纳五湖四海的人才为其所有。如韩信、陈平、郦食其、陆贾、张良等,力量一天天壮大起来,终于助他成就了一番霸业。
刘邦成为大汉王朝的缔造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雎景臣先生抓住刘邦青少年时些许小事,极尽诋毁之能事,大加嘲讽,难道就不怕讨人嫌吗?
要之,睢景臣以出身贵贱论英雄,恐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