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关汉卿这首元曲,才知道什么叫丧心病狂式幽默,一读却上瘾了
世人皆知关汉卿的《窦娥冤》感天动地,却少有人知关汉卿的幽默更是无人能敌。元曲的主征之一就是诙谐滑稽,以大胆夸张的昂扬笔调,以辛辣恣肆的幽默风格,挑衅世界的浑噩不堪,书写人生的浪漫才情。
黑暗现实,元初的读书人大多怀才不遇,因此沉抑悲郁,要么一生苦苦求仕,要么转而归隐山水。但关汉卿与他们不一样,他拥有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没有囚禁在求仕与归隐的藩篱之间无法自拔,而是选择与时代接洽,不卑不亢,始终保持着浩然正气。
《一枝花·不伏老(尾)》元·关汉卿
我是个
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
一粒铜豌豆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窦娥冤》,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
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
千层锦套头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元曲的众多作者正面揭露批判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
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
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
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
这是《一枝花》套曲中的尾曲,前三支曲子主要体现了关汉卿的心态,而这最后一曲则将其那种放荡不羁的&34;形象铺展到了极致。
他上来就是一顿十分顽固的排比:&34;这五个动作对于普通豌豆来说轻而易举就可完成,但对铜豌豆却是束手无策,而关汉卿就是这一颗铜豌豆,从而传达了他坚韧不屈的精神,以及要与世界抗争的决心。
紧接着,他又抛出另一串强劲有力的排比:&34;&34;是指圈套、陷阱之意,一来是指深陷当时的社会这一汪大泥淖,二来是对&34;和自己深陷青楼红苑的愤慨。这五个排比便是用以形容圈套的,这圈套它如此牢固结实,一旦陷入,便很难再回头。
《一枝花》历来被视为关汉卿散曲之代表作,它就像一首现代&34;一般,流畅的语言,幽默的风格,强烈的情感,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同时,就那个时代而言,关汉卿的这种幽默可谓是有生命危险的,若被有心之人借题发挥,那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一首特立独行的作品,诠释了一种特立独行的幽默,竟让人笑得也有些特立独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