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要做比较的话,元曲中的散曲和现代歌词可能更有可比性。
宋词脱胎于诗,是诗歌雅化之后的民间音乐替代品。也就是说从这一点上来说,宋词和现在的歌词是一样的,前期都是用于民间演唱。只是随着后期大量高层文人介入,对词做了豪放、婉约的主题改革,对长调、小令做了平仄上的规制,宋词步了唐诗的后尘,逐渐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成为一种吟诵的文体。
也就是说,宋词已经不再适合民间流俗演唱。而现在的歌词,正处在大流行的过程中。虽然有一些词人也开始作歌词的雅化,宋词元曲属于诗歌吗,并得到大部分中国人的认同,比如林夕、方文山等,但是由于现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地球村级别的文化杂烩,让中国风注定只能成为世界音乐中的一小部分,一个门类,不会再有歌词脱离音乐而存在的现象发生。
也就是说,宋词已经不再适合民间流俗演唱。而现在的歌词,正处在大流行的过程中。虽然有一些词人也开始作歌词的雅化,并得到大部分中国人的认同,比如林夕、方文山等,但是由于现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地球村级别的文化杂烩,让中国风注定只能成为世界音乐中的一小部分,一个门类,不会再有歌词脱离音乐而存在的现象发生。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或称为"清曲"、"今乐府"。它有三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数,以及介于两者。
因为好的歌词,不伴随音乐,如果朗朗上口,用来吟诵,不就是现代诗么?
这些类别已经成型,区分好,流行音乐的歌词不会再有历史上唐诗宋词元曲高雅化的走向。
所以咱们现在就可以这么说:宋词是高雅的,现在的歌词是流俗的。
排序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按照时代顺序排列的。《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按音乐不同,分为“风”、“雅”、“颂”,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
宋词的词牌平仄韵脚都已经固定,一个写宋词的人只对自己的感情和词牌格式负责,并不像流行歌词要讨好广大听众。这就是根本的区别。至于字数限制,平仄韵脚这些区别都是形式上的。现代歌词是伴随音乐而生的,不会也不可能写了一首歌,以后的歌词就都按这个调调来填。
元曲(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散曲,因为戏曲和现在的歌词与宋词差别太大)和宋词的区别其实就类似于现代歌词和宋词的区别。敌之敌,友也。所以元曲(散曲)和现代的歌词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1、散曲,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元代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产生于民歌俚谣。散曲通俗活泼、自由。散曲只用作清唱。2、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的剧本注重舞。
我们大致看一下宋词和元曲的区别,对照看现代歌词。
首先是音乐不同。宋词和元曲的词牌和曲牌即使看上去名字一样,音乐是肯定不同的。只是年代都有些久远,我们无法再验证。这一点看现代流行音乐就知道了,虽然存在大量抄袭事件,但是每年的乐曲原创还是数量巨大的。那么我们现在有一种用古词重新谱曲翻唱的古风流行,这种音乐会和当年的宋词牌、元曲牌一样吗?当然不。
然后是押韵问题。元朝北马南纵,官话也是北方话占了主导。所以,在元朝的时候,官话和如今差不了多少,已经没有了入声字。而宋朝平水韵上承唐韵,从宋入元,可以说是汉字发音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所以曲是没有入声韵的,而且曲可以平仄同押了,比如“将军”的“将”和“酱油”的“酱”在曲里面是可以押韵的,这和现代歌词就没区别了,稀里糊涂,押韵就行。
其实元散曲和宋词比起来,无非是格律越来越宽松。现代歌词就更加宽松,只要好听,越接地气越流行。
我们来看一段元曲,关汉卿的《四块玉》:
旧酒没,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白话、浅白、泼辣就是元曲的特色,除了些古文味道,这不就是一首现代歌词么。
但是现代歌词和元曲也是有区别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性。
元初汉文化无法上升,所以大量文人进入元曲创作,加上蒙元对汉文化的不屑,所以没有管控,元朝的戏曲出现了大量针砭社会时弊,为老百姓呐喊的作品,加上白话、浅白、泼辣,形成了元朝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后来汉人文化地位逐步上升,元曲也慢慢雅化,创作也慢慢枯竭,像我们今天的大部分重点保护文化戏曲基本上都是当年的剧本。
五部分中哪些部分相同就算作“收声相同”?这可以从古人的用韵实际中归纳出来。从诗歌押韵可以看出,收声相同就是指音节主要元音(韵腹)、韵尾和声调相 同,就称为押韵。其中,宋词和元曲的用韵,还可以不同声调通押,。
现在的歌词,有思想和担当吗?
就这一点上,差了宋词和元曲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