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虽然不在"元曲四大家"之列,但是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却是元曲的压卷之作。尤其其中的曲子,西厢记诸宫调与西厢记的区别,一改元曲口语化、粗俗化的风格,精致典雅,委婉缠绵,颇有唐诗宋词的情致;和剧情的配合,更是妙到毫巅,堪称古典诗词中抒情诗的典范之作。
其故事情节概要如下:前朝相国之女崔莺莺,年方十九,貌若天仙,诗词女红无所不通。但崔相国不幸去世,莺莺随母亲扶灵柩回乡安葬,因路遇险阻,便暂时滞留于普救寺内。
书生张君瑞上京赶考,路过河中府,游览普救寺时和莺莺邂逅。两人一见钟情,互生爱慕之心。
莺莺和张生在红娘的帮助下暗相沟通,张生在院中弹琴,莺莺园中听琴。但是莺莺心存疑惧,两人的婚事又发生波折。张生相思成疾,卧病在床,眼见得好梦成空,忽然莺莺深夜来访,两人遂私自同居,此后幽情败露,老夫人大怒。 红娘据理力争,并抓住老夫人的弱点,使她不得不认可既成事实。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迫使张生赴考。之后,与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设计骗婚,再度横生枝节。最后张君瑞得中进士,与崔莺莺团圆成婚。
《西厢记》很受文人的推崇,金圣叹把它称为"第六才子书",赵景深称《西厢记》与《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艺的双璧"。
【以下选自西厢记】
混江龙(落红成阵)【第二本第一折】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
这首小令的名字是否是(越调)幺篇?《幺篇》前四句写张生面对眼前孤寂凄凉的景物,对莺莺产生的复杂感情——怨恨与强烈的爱交织在了一起。后面八句,笔回锋转,写张生对未来的幻想。他对自己与莺莺的爱情前景充满热望。他幻。
池塘梦晓,栏杆辞春;
蝶粉轻沾飞絮雪。
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
隔花荫、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
清减了三楚精神。
八声甘州(恹恹瘦损)【第二本第一折】
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
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
风袅篆烟不卷帘。
雨打梨花深闭门。
无语凭栏杆,目注断云。
其作品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作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西厢记》结尾。
端正好(碧云天)【第四本第三折】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秃厮儿》描写张生听了莺莺吟诗之后,不仅为莺莺外在的容貌美所倾倒,更为她内在的才智所打动;不仅赞叹莺莺才思敏捷,更为莺莺字字倾诉内心的真情而感动。这首小令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张生对莺莺的爱恋之情,由单纯。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第四本第三折】
淋漓襟袖啼红泪。
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
未登程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
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
这篇小令写得清新淡远,韵味悠然。它所涉及的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与元曲中的其他同类作品相比,都有不尽相同之处,值得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第一,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远避尘嚣,过一种和平宁静、淡泊守志的村居生活,。
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第四本第三折】
这忧愁诉与谁。
相思只自知。
老天不管人憔悴。
泪添九曲黄河溢。
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
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这忧愁诉与谁)【第四本第三折】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
因为西厢记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来叙写崔、张的恋爱故事,像是用多。
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
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
来时甚急,去后何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