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楼者。
镇府巨观也。
横跨子午之逵。
——元至正十七年《修阳和楼记》
北望云开岳。
东行气犯星。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1、关汉卿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
凭阑天宇在。
人事听浮萍。
——刘因《登镇州阳和门》
十丈朱旗照水殷。
家家箫鼓乐江山。
千峰如画供杯酒。
不道清时是等闲。
——袁宏道《王郡丞邀饮阳和楼》
▲以临济寺为中心,远景可见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雁塔和元代的阳和楼(1901法国人拍摄版)
阳和楼被誉为中国元曲的发祥地。
元代初期,战争转移南下,真定的经济文化较早得到恢复。元军镇守真定的将领史天泽具有较高文学修养,喜爱填写散曲,杂剧四大家和元曲四大家,其子史樟曾撰写过杂剧。他们父子都喜欢交纳文人,早期投奔史氏的白朴才华横溢,在白朴的感召下,大批文人名士向真定聚集,壮大了创作的影响和声势,使真定成为元曲的发祥地。
元代的阳和楼周边是真定最繁华的区域,据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记载:“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文人雅士喜欢登阳和楼把酒临风,吟诗作赋,聚集在阳和楼上研讨作品,交流创作心得。就是在阳和楼上的一次次碰撞中,元曲从民间俚语入诗,转向创作的文人化、专业化的全面过渡,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
元人钟嗣成所著的《录鬼薄》中,收元杂剧作家56人,作品345种,其中真定作家7人,作品45种。
▲[元]正定阳和楼(梁思成)
1933年,兵荒马乱中,梁思成一行匆匆造访正定。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一文中,记录了他初见阳和楼的情形。
今春四月正定之游,虽在兵荒马乱之中,时间匆匆,但收获却意外的圆满。除隆兴寺及四塔这外,更有阳和楼及县文庙两处重要的发现
……
……
阳和楼平面为七楹长方形,檐柱内后半有内柱一列,七楹外东西各有碑亭一座,并列于台上。台东侧有阶梯上下,台南有关帝庙。
砖台为砖砌,门券为石砌,石券之上又有砖券三层。砖台砌法如城墙,四面都有收分,但有门洞处垂直。
梁架结构精巧,襻间替木运用自如。当心间和次稍间梁柱结合各不相同。
在四角角柱有明显生起,阑额上刻作假月梁形。斗栱做法介于宋清之间,五铺作、单栱、出双下昂,计心造。下层昂为假昂嘴,上层昂及耍头都挑起后尾。宋以前为昂挑后尾,明清溜金斗栱则假昂在下,将耍头及撑头木加长挑起,阳和楼为一昂是假,一昂是真挑起,同时耍头后尾也挑起。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
▲[元]正定阳和楼(梁思成)
▲阳和楼局部(梁思成)
▲阳和楼剖面及平面
▲阳和楼当心间梁架
▲阳和楼次间梁架
▲阳和楼稍间梁架
▲阳和楼斗栱及阑额上假月梁
▲阳和楼斗栱后尾
▲阳和楼斗栱
▲梁思成绘历代斗栱演变,元代斗栱选取阳和楼为代表
中国历史上的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他们也是历史上公认的元曲四大家。奠定自己在乐坛地位的代表行为有:关汉卿- 《窦娥冤》;白普- 《梧桐雨》;马致远- 《汉宫秋》;郑光祖- 《倩女幽魂》。元曲四大家。
1947年9月,为防止国民党军队反攻,拆除阳和楼主楼。
1956年9月,阳和楼城台、关帝庙入列河北省保。
1966年,城台及关帝庙毁于文革。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1、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 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2。
2017年,阳和楼复建。
▲2017年7月重建中的阳和楼
▲2017年8月23日重建阳和楼挂匾(燕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