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新版京剧《大唐贵妃》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华美的舞台、美丽的贵妃、多情的皇帝,还有经典的唱腔……这一切都让人着迷。
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解读和演绎,体现了什么在自然中的和谐,放在今天就是妥妥的“霸道总裁爱上我”。,
今天,小编也来蹭一个热度,说说元曲里的唐明皇杨贵妃故事。
肯定了文贵自 然的重要属性,反对矫揉造作,为文造情.但是另一方面却过分片面强调了“自然”,以此为 评论文学的最高标准,并举元曲为例证,称“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接着论述因元曲“以 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彼但。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普天乐
白朴
恨无穷,愁无限。
争奈仓卒之际,避不得蓦岭登山。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
銮驾迁,成都盼。
元曲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艺术色彩都较多较浓,特定时期,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词曲均不限形式,基本点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来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调,所以元曲又叫北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更那堪浐水西飞雁。
一声声送上雕鞍。
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历史上被文人墨客一再渲染题咏,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而这些文学作品中,较为著名的就包括有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元代关汉卿的《唐明皇哭香囊》、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和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以及这部元代白朴所作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在有关李杨爱情的文学创作中,《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可以说是承上启下之作,尤其对于之后的传奇《长生殿》有着很深的影响。《梧桐雨》全剧共一楔子、四折,所叙述的内容从安禄山待罪进京听候发落,却意外地被杨贵妃认为义子,因祸得福,被封渔阳节度使,从而埋下绝大隐患开始,至安史之乱被平定,玄宗重回长安,于夜雨梧桐之时思念已然香消玉殒的杨贵妃止。全剧结构紧凑,充分体现了白朴作品“清丽高远”的艺术特色。
白朴像
停歇了霓裳歌舞,远去了九重宫阙。最初得到战报时,责怪文武百官“内中没个英雄汉”(【满庭芳】)的震怒,也渐渐趋于平静。此时置身于前途未卜的旅程中,李隆基心头涌起的可能是平时前呼后拥时所绝对无法感受到的苍凉与孤独感。
此时的唐明皇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这个一生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也尝遍了大富大贵的老人,并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沉湎于美色与歌舞之中的老人,万没有想到暮年竟还要遭受这颠沛之苦,其心境之苍凉可知。何况,身旁还相伴着玉软香温、与他有着生死之盟的贵妃,身为天子却无法保护她,要让她跟着自己受苦,这位曾经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的帝王,此刻一定还会在心头泛起一阵英雄迟暮的怆痛。
而周遭的环境,未来的不可知,更加重了唐明皇的怆痛与苍凉。东逝的浐水,西飞的雁群,眼前是一片苍茫灰暗的画面,那凄厉的雁叫又一声声打在行人的心头。眼见之景与耳闻之声交织在一起;空间上的广袤无边与时间上的绵延不断交相叠印,使得置身其中的人是如此渺小,甚至是失重的。即使此刻他所骑乘的仍是宝马雕鞍,他的周围仍有大批羽林军护卫。
元曲是汉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当唐明皇在大明宫、沉香亭饮酒作乐,欣赏《霓裳羽衣舞》时,他所感到的是一种一切、包括天地宇宙皆入其掌握的满足感。在一个由社会秩序与帝王权威所构建起来的空间中,处于权力巅峰的皇帝理所当然是世界的主宰。而此刻,虽然唐明皇的身份没有变。但由于心境的改变,也由于所处环境的变化,从巅峰之上跌落下来的皇帝,不禁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而这种怀疑伴随着旅途的艰辛而愈加浓重。此时的他,难免就要发出“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的喟叹。
整首曲子的最后三句,是一副情景交融,色彩相当丰富壮丽的画面。回首望去,宫殿巍峨的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落日的余晖之下,色彩绚丽,却又散发出一种令人感慨的沉重。此刻,唐明皇眼中的长安必然是辉煌而又悲凉的,正如此刻这位老人的心境,过去的岁月愈辉煌,凸显得眼前的处境愈加悲凉。毕竟,李隆基不像历史上那些毫无建树、昏庸无道的的帝王。在他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执政岁月中,他也曾有过不少令后人、包括今人赞叹的丰功伟绩。正因如此,末路英雄的悲歌,虽是伤心的,却依然不脱帝王气概,同时也是有分量的。而此刻唐玄宗的心中可能也是极度复杂的,身后是帝国的都城,是那方记录了他人生所有精彩乐章与演出的舞台,他定然不愿离开。虽然此时他未必来得及预料到之后所会发生的一切,但是这一次的离开,即使重新回来,一切都会变得面目全非,他必然已经预感到了。
再回去,他不会再是那一个千万子民,包括四方藩属心中如神一般不可侵犯、不可战胜的至尊。他已垂垂老矣,他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再一次创造关于自己的奇迹。而另一方面,和这种尊严、威望所矛盾的,是他此刻切身感受到的生存受到的威胁。毕竟,潼关失守,长安等于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身后是如狼似虎的叛军,而前路又是如此艰辛,在这条逃亡的道路上,到处充满了凶险与不测。因此,他不可能不希望早日到达成都,暂时获得喘息。于是“成都”与“长安”,两者在他心中不停交织斗争。前者代表了生存,而后者则是权力抑或是尊严。作为帝王,他两者都不愿放弃,但又必须做出选择。
【普天乐】一曲充分体现出了元曲“自然”的本色。整首曲子基本上采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对于环境的层层渲染,活画出唐明皇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清代评论家梁廷枬称其“力重千钧”。曲子截取了“流水”“西风”“归雁”“落日”“长安”等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意象,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细腻地描绘出了銮驾仓皇西逃的场景。令人在读这段文字时,脑海中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副“西风渭水、落日长安”的画面。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
文|闻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