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折一楔子,关汉卿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最伟大的作家。与马致远、白仁甫、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领袖。
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一生写了六十多种杂剧。作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公案剧,如《窦娥冤》;第二类是妇女生活剧,如《救风尘》、《谢天香》;第三类是历史剧,如《单刀会》。他善于刻画女性人物。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公案剧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无疑是元代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情节构成,则借用了民间流传的“东海孝妇”的故事。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十分尖锐激烈,其中展现的有窦娥与她的婆婆的冲突,有窦娥与无赖张驴儿的冲突,有窦娥与官府的冲突,一直发展到窦娥与整个的黑暗社会的冲突。这些戏剧冲突在剧中是逐步展开的。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 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
第一折是13年后,蔡婆婆搬到了山阳县。端云改名窦娥,与蔡婆婆的儿子成亲不到两年就守了寡。蔡婆婆依旧放高利贷。她向赛卢医讨债,赛卢医把她骗到僻静地方要把她勒死,恰巧遇见泼皮无赖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他们得知蔡婆家只有两个寡妇,就逼着要她们婆媳俩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只好答应,但遭到窦娥的坚决反对。张驴儿父子却赖着住在了蔡家。“泼皮无赖”的横行无忌,也是社会黑暗的一个方面,是构成窦娥悲剧的一个因素。
第二折写张驴儿趁蔡婆生病的机会,到赛卢医那里买了一副毒药,想害死蔡婆好逼窦娥成亲,但阴差阳错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赖窦娥毒死了他老子,胁迫窦娥随顺了他,否则就去见官。窦娥没有屈服,和他去见官。楚州太守桃杌是个贪官酷吏,他听信张驴儿一面之词,严刑拷打窦娥,窦娥始终不屈。桃杌又要打蔡婆,窦娥为了免让婆婆受刑,才屈招了毒死公公。
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指对剧情起交代连接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从张驴儿父子进入蔡家,戏剧冲突的发展就形成了两条线索:一是张驴儿要霸占窦娥和窦娥维护自身尊严的矛盾,一是蔡婆的软弱默许和窦娥对她的讽刺批评的矛盾。张驴儿本想毒死蔡婆却识毒其父,推进矛盾发我,导入窦娥与官府的矛盾冲突。而官府的黑暗,则是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每个“折子”代表整个情节的一部分段落,折子与折子之间相互关联。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
第三折是悲剧的高潮。窦娥被判斩首,押上刑场。她一腔冤屈化为怒火,指天骂地,强烈地控诉那个黑暗的社会。临刑她发下三桩誓愿:第一,将一丈二尺白练挂在旗枪上,刀过头落,一腔血没有半点洒在地上,全都飞溅在白练上。第二,当时正是三伏天,死后要天降三尺瑞雪遮掩尸首。第三,死后使山阳县大旱三年。她要用这三个誓言证明她的冤屈。由此,戏剧冲突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窦娥与具体的官府和官吏的矛盾,质变为与整个黑暗社会和黑暗制度的矛盾。“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不屈的反抗精神。
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四折是统称,起、承、转、合。也理解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四折是在窦娥死后三年,窦天章做了廉访使,随处审囚刷卷,检查贪官污吏。窦娥的冤魂向父亲诉说了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冤屈。窦天章为窦娥平反,张驴儿、赛卢医、贪官桃杌都受了惩罚。
《窦娥冤》对当时社会的揭露是广泛而深刻的。除了高利贷盘剥、恶霸横行、官府黑暗等元代社会突出的问题外,读书人的贫穷、封建道德观念的毒害等,也是造成窦娥悲剧的社会原因。
少数杂剧由于剧情复杂,也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如《西厢记》就有五本二十(有人认为是二十一)折。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序幕;也。
我是,教育领域创作者,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教育问题,分享最新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