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公元733年的夏天,44岁的孟浩然再次走出了隐居多年的鹿门山,他要前往长安,为自己的仕途再做一次尝试。
八月湖水平的全诗,当他途径岳阳时,却不经被一人间大观吸引了目光,停住了脚步。吸引他的不是岳阳楼,而是从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的洞庭湖。
关于洞庭湖,它名字最早的由来说法众多。在《史记》、《周礼》、《尔雅》等古书上都有&34;的记载。梦,是当时楚国方言&34;的意思,与&34;字相通。
八月湖水平下一句: 涵虚混太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 孟浩然 [全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地理今释》载:&34;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说:&34;
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云梦,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因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庙记略》称:&34;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北宋著名的文人、政治家范仲淹就曾于岳阳楼上,望着浩荡的洞庭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岳阳楼记》,在他的笔下,洞庭湖阴时淫雨霏霏、浊浪排空;晴时一碧万顷、浮光跃金。可谓是气象万千,壮观无比。
但相比于身居高位的范仲淹,数百年前的孟浩然在遇见洞庭湖时,已过不惑之年,仍是一介布衣。他看洞庭湖,不单单只看到了洞庭湖的风景。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文描写的是洞庭湖。这是作者在长安遭到冷遇,回到襄阳后,又南游洞庭时,因面对波澜壮阔的湖水,不禁激起自己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首望着洞庭湖写就的五言律诗,之所以名为《望洞庭湖增张丞相》,是因为孟浩然想将它赠与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他希望能够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从而在仕途上终有所获。
这首诗里,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然而洞庭湖带给孟浩然的灵感,并没有帮助他成功入仕。公元734年,孟浩然于长安求仕未果,同年返回故乡襄阳。
此后的几年,这位著名的田园诗人四处游历,虽曾在张九龄任荆州长史期间做过一段时间幕僚,却还是还乡隐居。公元740年,孟浩然因背疽病发而去世,享年51岁。
而那浩浩荡荡的洞庭湖,依然千年不变的流淌,滋养着四方土地,造就了洞庭沿岸的鱼米之乡,让岳阳楼等胜迹名垂历史,也让刘禹锡、范仲淹等无数后世文人们,依旧为其感叹吟咏,将洞庭湖的魅力,传递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