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华经典古诗词,扑面而来的是馥郁的酒香,氤氲着酒意的诗人亦不在少数。于是人们说,酒,是流动的诗;诗,是诗意的酒。正所谓“宜言饮酒者莫如诗,遥知兄弟登高处网络后面一句,饮,诗人之通趣也。”
喝酒喝到负债累累,杜甫也甘之如饴:“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金钱哪有美酒香,且把春衣换酒喝。谁说杜甫沉郁苦闷,饮酒豪迈的气势与李白不相上下!
还有一位词人,醉后簪花“不觉羞”,路人哄笑自开怀。他就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代表诗人苏轼。
宋熙宁五年五月,杭州吉祥寺的牡丹花正开。牡丹真国色,画卷亦动人,随知州沈立观赏花后,苏轼心情大好。眼前是富贵牡丹,身旁是一众百姓,官民同乐一派祥和。苏轼提笔写下了《吉祥寺赏牡丹》一诗。
下一句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释义: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男人戴花,岂不让人笑掉大牙?我们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一幕,在古代却是十分流行的风雅趣事。
王维早在诗中向我们展示了男子戴花的习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的茱萸指的就是茱萸花,在古代,重阳节须得饮菊花酒,头上插茱萸花。
回遥望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822.html?wtp=tt 望采纳谢谢!!!!!!!!!!1 采纳哦。
戴花并非节日专属活动,平时也可簪花,杜牧曾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由此看来只要有兴致,即使插满头花都无人笑你。
虽有男子簪花习俗,但苏轼自觉“年纪大”不大合适戴花。可他偏偏不写自己羞,反将花儿一军,“我”头上的牡丹花,你快快展现出害羞之态来。好一个“颠倒黑白”的“老顽童”,真实又可爱。
年少成名,仕途顺畅,苏轼并没有做出高人一等的官员架子,反而将自己醉酒窘态公之于众,这一派真诚、童心未泯的苏轼怎能让人不爱呢?大家争相卷起珠帘看到的也并非只是东坡头上的娇花,还有苏轼超然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不是只有少年才能簪花,不是只有年少才能无所畏惧,朝气蓬勃。少年之心,不是只有年轻才可以拥有。并非世界不再美好新鲜,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的热爱与激情。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诗中有一些字词,我觉得有必要单独解释一下,这。
年轻与年龄无关,保持少年之心,不向生活妥协,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过无限大的日子。我们诚然不再年少,我们至死仍是少年。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应该是: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重阳与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是一种习俗,这说明了作者自己在重阳节不能跟家人团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