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蒸汽云梦泽的下一句,公元733年的夏天,44岁的孟浩然再次走出了隐居多年的鹿门山,他要前往长安,为自己的仕途再做一次尝试。
八月的洞庭湖,水气蒸腾,浩浩荡荡的湖面上宛如有云雾缭绕,如梦如幻,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它曾经的名字——云梦。
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地理今释》载:&34;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说:&34;
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云梦,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因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庙记略》称:&34;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北宋著名的文人、政治家范仲淹就曾于岳阳楼上,望着浩荡的洞庭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岳阳楼记》,在他的笔下,洞庭湖阴时淫雨霏霏、浊浪排空;晴时一碧万顷、浮光跃金。可谓是气象万千,壮观无比。
但相比于身居高位的范仲淹,数百年前的孟浩然在遇见洞庭湖时,已过不惑之年,仍是一介布衣。他看洞庭湖,不单单只看到了洞庭湖的风景。
回气蒸云梦泽的下一句是:波撼岳阳城。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 全诗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1、“气蒸云梦泽”的下一句:波撼岳阳城,意思是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动。2、原文: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可对于在大唐诗坛已经闻名的孟浩然来说,太过于直白的干谒诗他是写不出来的,所以为了保持一点身份和矜持,借着洞庭湖,孟浩然在诗中加入了属于自己的委婉。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五六两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气蒸云梦泽下一句是波撼岳阳城。孟浩然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云梦泽”出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意思是云梦大泽的水汽就像蒸笼里面的水蒸气一样白茫茫的一片,。
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极具特色,即使放在盛唐诗坛也是当仁不让的佳作。
然而洞庭湖带给孟浩然的灵感,并没有帮助他成功入仕。公元734年,孟浩然于长安求仕未果,同年返回故乡襄阳。
此后的几年,这位著名的田园诗人四处游历,虽曾在张九龄任荆州长史期间做过一段时间幕僚,却还是还乡隐居。公元740年,孟浩然因背疽病发而去世,享年51岁。
可以说终其一生,孟浩然都没能获得仕途的成功。但那首为了求官而做的洞庭湖的诗句,却成了他田园诗里的名篇,和许多千古流传的名诗一起,在唐诗的历史里熠熠生辉。
而那浩浩荡荡的洞庭湖,依然千年不变的流淌,滋养着四方土地,造就了洞庭沿岸的鱼米之乡,让岳阳楼等胜迹名垂历史,也让刘禹锡、范仲淹等无数后世文人们,依旧为其感叹吟咏,将洞庭湖的魅力,传递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