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花蟋蟀(中国画) 任伯年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下一句:一日难再晨。意思: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出自:《杂诗十二首·其一》陶渊明 〔魏晋〕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
—— 《诗经·唐风·蟋蟀》
《蟋蟀》一诗格调忧郁悲凉,作者既有人生易老,要及时行乐的思想;也有行乐有度,要做贤士的志向。这首诗反映了东周时期唐地的风情,十五国风中“唐风”指晋国之诗文,同时指先秦时代唐地民歌,因为周朝时晋国始封地位于“唐尧故地” ,在当时被称为唐国。 《毛诗序》说:“ 《蟋蟀》 ,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悯)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娱)乐也。此晋也,而谓之唐,本其风俗,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 ”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望及时采纳!
盛年不重来的下三句,此诗首句感慨“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过完了” 。聿:作语助。莫:古“暮”字。接下来说“贤者懂得要约束”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瞿瞿” (jù)指警惕瞻顾貌,有收敛之意。
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准……
这首诗是有人生的大智慧在里面的, 《蟋蟀》以诗的语言讲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本诗的基调是中正平和,既不高调也不消沉,从生命的常态里总结出生存的哲理。最难能可贵的是此诗体现出来的最早的生命意识的萌发,这体现在诗中对生命有限性的感叹和对体现个人价值的渴望,开启了中国文学的生命意识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蟋蟀》一诗所表达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向来为人们所称许,并以之为教诚。 《左传·鲁襄公二十七年》记,郑伯享晋国大臣赵文子于垂陇,郑国大夫们赋诗,其中印段赋了《蟋蟀》一诗。赵文子听后赞叹道:“真是好啊。印段可谓保家之主啊。我在你身上看到了希望。 ”赵文子通过印段赋《蟋蟀》 ,断定印段家族将来会兴盛很久。
不管是古人还是今天,人们都希望能过得祥和快乐,如何调节身心平衡便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中最吊诡的是时间,最可怕的也是时间,一方面是古人的谆谆教诲“逝者如斯夫”“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后世又有诗人吟道“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另一方面也是古人的劝诫中的自我宽慰“行乐须少年,尊前看取衰翁”“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这两种人生态度其实并不矛盾,人生需要激进的奋斗,也需要舒缓和停顿。 《诗经》时代的人们已经提出了一个最适宜的活法,既要保证人生有享受的快乐,又不能因此而荒废了事业。 《蟋蟀》的生活智慧在今天依然值得借鉴。
蟋蟀作为秋虫的代表,从《诗经》时代开始就进入了文学的视野,并且一度作为重要的物候特征而被记载史册。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不仅用蟋蟀来抒发悲秋之情、离愁别绪、空闺幽怨,还将蟋蟀看作谴责时弊的工具,元明之际更是被用来讥刺社会,表达对普通劳动者的同情与尊重。这说明以蟋蟀为代表的“昆虫文学”逐步有了自己的认知模式,不再仅仅只有依靠外表、声音、姿态,来对四时之景进行锦上添花的功能,而是有了文学书写的灵魂表达,能让人通过它们联想到更加深远的意义,这是昆虫意象发展阶段的重要突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译文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
后来的咏虫诗中,有不少吟咏蟋蟀,如晋代卢谌的《蟋蟀赋》 :“何兹虫之资生,亦灵智之攸授。享神气之么眇,体形容之微陋。 ”唐代张随有《蟋蟀鸣西堂赋》 :“若夫八月在宇,三秋及门,清韵昼动,哀音夜繁。 ”王醇《促织》诗写小儿夜捉蟋蟀的稚态:“风露渐凄紧,家家促织声。墙根童夜伏,草际火低明。 ”小小蟋蟀引起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古代文人喜爱蟋蟀,总结出它有“五德” : “鸣不失时,信也;遇敌即斗,勇也;重伤不降,忠也;败则哀鸣,知耻也;寒则归宇,识时务也。 ”“知耻”与“识时务”显然已抵达哲学认知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