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个“志”,就是一个人要坚持的价值观,事关气节,是人的底线。底线被突破,意味着气节不保,丧志之人,谈何德行。由此可见,所谓气节,是见于明志的操守,是以“志”为支撑的,体现于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古代的士大夫尤重气节,气节坠地,则丧失了做人的资格。他们之所以重视气节,与其天下意识有关。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张载也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如此天下意识和责任感的人,是需要气节来砥砺和支撑的。如果说“志”是他们的“魂”,则气节便是他们的“骨”,三军可夺帅的三军是什么意思,文章是他们的“血”和“肉”。软骨的人是立不起来的,文章也是要被人嘘的。对他们而言,丢了气节实在与丢了性命是差不多的。
中国人认为文化存则天下存,气节在则道义在。明末吴钟峦曾言:“商亡而首阳采薇之歌不亡,则商亦不亡;汉亡而武侯出师之表不亡,则汉亦不亡;宋亡而零丁、正气诸篇什不亡,则宋亦不亡。”气节不单是个人之事,而是事关民族和家国的大事,中国人视气节犹如生命也就不难理解了。
出自《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代远,以。
我们说气节源于价值观的坚守,随着时代的进步,价值观也是在演进的,但做人基本的道德不会变。不论什么时代,对于公认的伦理道德,对于达成了广泛共识的价值观,中国人都会去捍卫。相反,一个人对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的背叛,将被视为丧失了气节,被人轻蔑。长期以来,天下意识,“礼义廉耻”都曾居于中国人价值观的核心地位,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千百年来,中国人为理想信念而献身,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他们的一股英雄气从哪里来?毫无疑问,正是来自对气节的固守。
三军可夺帅也下一句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出自:“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指普通。
◎本文转载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军可夺帅也下一句: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朝代】先秦 译文对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