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记
周 步
〖登岳阳楼〗书名:《全唐诗》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到岳阳,登岳阳楼似乎是别无选择的一件事情。
岳阳古称巴陵,也名岳州。岳阳这一地理名词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之后设立了岳阳县、岳阳郡。但略有不同的是,那时候岳阳县和岳阳郡,治所并不在今天岳阳,而是在汨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因恶岳州名同岳飞姓,还曾将岳州改为纯州,旋即又恢复岳州。岳阳由县而市,是1983年的事情。岳阳楼的名气,早在唐朝中期,就已经天下闻之。
巴陵之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雄劲气象,让每一个登斯楼者,无不感怀于中。然而,和人们臆想不同的是,一代文学大家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并不是到了岳阳实地考察,观而作之。这篇名记创作的大致过程是,宋庆历四年(1044年)春,滕子京贬任岳州知州(今岳阳一带)。到任后,滕公着手扩建学校、修筑防洪长堤、重修岳阳楼等等。翌年建成,滕子京给年长自己一岁、同举进士的范仲淹寄去《洞庭晚秋图》一幅和《求记书》一封,恳求为岳阳楼作记。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也就是岳阳楼重修告竣的第二年,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自此之后,岳阳楼声名大振。
与岳阳楼有过各种交集的人物何止万千,但与岳阳楼的历史渊源最早、也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鲁肃。鲁肃在《三国演义》里是一位忠厚长者、谦谦君子,其实鲁肃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战略家和外交家。赤壁大战之后,处于战略上的考虑,鲁肃主张把荆州借給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去世后,鲁肃接任,驻守巴丘,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理解,曾在洞庭湖操练水军,并筑巴丘城,建阅军楼。巴丘城就在今天岳阳楼一带,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西晋南北朝时期,巴陵城楼初建。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增筑巴陵郡城。唐贞观、开元、天宝年间,岳阳楼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修葺、重建和增制。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重建岳阳楼。
岳阳楼横分吴蜀,洞庭水泽被三江。有关岳阳楼最早的诗句,应该首推颜延之。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书侍郎、诗人颜延之途径巴陵,领略了岳阳楼胜景,写了一首《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的诗篇,诗中有“清氛霁岳阳”的句子。中唐时期,大诗人李白来到了巴陵,写下《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之后,巴陵城楼开始唤作“岳阳楼”。那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楼伟哉。有关岳阳楼的篇章数以万计,毫无疑问,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传播范围最广,影响力也最大。这篇千秋佳作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窦垿的那幅长联,已成经典。这一文一诗一联,已成为岳阳楼人文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事实上,登斯楼者,莫不对人生的无定和命运的沉浮发出诸多的叹喟。陈列于岳阳楼上面的那这些诗文巨制,早已成为影响无数生命的里程碑记。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凭轩涕泗流上一句:戎马关山北 登岳阳楼 [作者] 杜甫 [全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凭轩涕泗流上一句——答案:戎马关山北。出自唐代杜甫的《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岳阳楼记》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熟烂于心。我忍不住还是把这一诗一联粘贴于此。这几篇作品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情感真挚,凝重悲怆,忧思慨然。这种触碰心灵的情感之作,怎能不使每一个人登斯楼者,感慨万千。1964年,一代伟人毛泽东由湖南返京,列车途经岳阳,忽然间诗意大发,索笔挥毫,手书杜甫诗作《登岳阳楼》,后来刻制装嵌并成列于岳阳楼三楼。那副长联的作者窦垿曾为解元,少怀壮志,有治世之学,生平多落寞。
据说,滕子京收到《岳阳楼记》之后,大喜,当即请来了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著名雕刻家邵竦将其雕刻在木匾上。然不幸的是,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将有“四绝”之称的楼、记、书法、雕刻毁于一旦。现在我们看到岳阳楼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重修,其雕屏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书写的作品。
2019.5.6于河北大厂
周步,甘肃山丹人。作家,诗人。写作题材以西部历史散文居多。作品获沂蒙精神文学奖、张之洞文学奖等国内三十多个奖项。作品入编多个文学选本。多部作品被拍摄成电视散文等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朗诵播出。现居北京。中国旅游文化网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