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刘鹗《老残游记》》
这段文字来自清末大家刘鹗的长篇小说《老残游记》,小说以一个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展现了清代末年山东一带的社会风貌与现实。
其中有一大段讲述的就是老残游览大明湖时的所见所闻,鹊华桥、历下亭、铁公祠、千佛山等,移步换景间,将大明湖的湖光山色、诗情画意描摹得淋漓尽致。
四面荷花两面柳的下一句,大明湖是济南的千古名胜,然而对不曾去过济南的人来说,对大明湖的第一印象,还要来自于那部红透大江南北的《还珠格格》里的经典台词:
皇上,你还记得那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大明湖畔自然找不到一个夏雨荷,可你若去了济南,却不得不去看看大明湖。
曾有人说:
大明湖之于济南,正如西湖之于杭州,玄武湖之于南京,瘦西湖之于扬州。倘若去了济南,大明湖便是不可不去的景点。
这可算得上是很高的评价了,大明湖之美,早已深入人心。
大明湖在济南市中心偏北,湖面面积约46.5公顷。最早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有记载,称“陂”、“历水”,宋代时被叫作西湖、四望湖,到元代元好问的《济南行纪》里,“大明湖”这个名字才真正问世。
大明湖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游览胜地,文人墨客来到济南,必要到大明湖打卡留念。
旧《历城县志》这样描摹大明湖的美景:
一湖烟水,一年四季,俱是佳境。
大唐开宝四年(745),大诗人杜甫到齐州临邑看望弟弟,来到了济南。恰好碰到北海太守李邕在历下亭设宴邀请济南名士,杜甫当即挥笔写下了一首《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四面荷花三面柳的下一句是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山东济南大明湖铁公祠的楹联,祀明人铁铉,作者刘凤诰。写大明湖风光的美丽,描写了湖水的四周都是荷花,三面垂着杨柳,一城的山色有半城映照在湖中的景色。清嘉庆九年夏,。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前四句交代背景,李公在历下亭驻下太守的车盖,我由北渚经过清河前来拜访。历下亭是齐地最古老的亭子,济南是名士辈出的地方。
中间四句记叙亭中宴饮,伴着这云山胜景、修竹笼翠,众人纷纷举杯,对酒为乐,歌声清扬,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呐!
最后四句写游历下亭的感想,这座亭子深得自然真趣,让人流连忘返,曲终人散后,不知我们何时才能从李公再一起游乐呀!
而“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一千古名句,也从此成为了历下亭的联语,接受后世摩肩接踵游人的称誉。
“四面荷花三面柳”的下一句是“一城山色半城蒲”。作者:刘凤诰,出自《咏大明湖》。全诗:济南好,潇洒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蒲。这句话也是山东济南大明湖铁公祠(祀明人铁铉)的楹联,写大明湖风光的。
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一则对联,通常用以赞济南之美。出处:清刘凤诰(gao)题山东济南大明湖沧浪亭的对联。对联注解 一城山色:千佛山在城南,为附近最高的山,全城人都能看到它苍翠的山色。半城湖。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期间,常常到鹊华桥上看风景,写下了不少赞美大明湖风光的诗篇,如这首《湖上暮归》:
这两句是写大明湖风光的美丽:湖水的四周都是荷花,三面垂着杨柳,一城的山色有半城映照在湖中。
春阴柳絮不能飞,两足蒲芽绿正肥。
正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诗人说他因担心惊扰了湖上的白鹭,于是去掉护卫,独自一人骑马绕湖缓缓而归。
离开济南后,赵孟頫应友人周密之的嘱托作画相赠,画的即是后世留名的《鹊华秋色》:正值清秋时节,烟水轻笼、柳绿枫丹,水落石出,是一派脉脉动人的景致。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红。出自:刘凤诰《咏大明湖》[原文]: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写大明湖风光的美丽-湖水的四周都是荷花,三面垂着杨柳;一城的山色有半城映照在湖中。附:“江西才子”刘凤诰 。
鹊华桥,位于大明湖南大门前面,原为拱形石桥,高达数丈,后来改建成了平桥,游人站在桥上,隔着湖水还能望见轻纱薄雾中鹊、华二山相对并峙的秀丽姿容。
除鹊华烟雨、历下亭外,南丰祠、小沧浪也是常见于文人墨客笔下的一道风景。
南丰祠,原名曾公祠,在大明湖北岸,是一座古朴静雅的中式庭院,是为了纪念北宋文学家曾巩而修建。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熙宁五年至六年(1072—1073),曾巩担任齐州知州。
在任期间,他推行新法、兴修水利、营建整修大明湖,并修建了多个亭台桥堤,留下题咏,深受齐州百姓爱戴。在他调离齐州后,百姓们为了纪念他,就修建了南丰祠。
曾巩有一首《西湖纳凉》七律,此处的西湖指的便是大明湖,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对大明湖景致的深深热爱与赞美:
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
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阴成。
虹腰隐隐松桥出,鹢首峨峨画舫行。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老残游记》就曾细致描摹了这一景致: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个写在园门两侧的联句,可谓对济南与大明湖的最贴切、最恰到好处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