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现代人的18岁,大多在面临人生的重要关口——高考;古代人的18岁,则早已开始漫长的科举考试之路。作为唐时一个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李白却缺席了科举考试。
当然不是他不想参加,而是身世不允许。好在,走上仕途不只考科举这一条路。后来我们知道,另一条路李白走得相当艰难,直到42岁时才得到皇帝的青眼,得以供奉翰林。
出自《寻隐者不遇》,全诗如下:作者:唐代诗僧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白话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
那么,十八九岁,在大多数文学青年都在为考功名而寒窗苦读的时候,我们的大才子李白在做什么?
嗯,此时的李白,也是在刻苦读书,不同的是,他是在山中读书。
山中
访羊尊师·一作贾岛诗 (唐)孙革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
隐居大匡山读书 跟随赵蕤学习道术与纵横术
没有考试的压力,李白也没有放弃学习,隐居在大匡山里读书,跟着老师学习。
后来李白的一些思想,比如在诗中表现出来的睥睨天下,视金钱如粪土、富贵如无物的态度,大约也或多或少受到了老师的影响,所以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而李白的一颗求道心,也在此早早地种下。据考证,李白现存最早的一首诗,大约也作于此时期,这首诗正是一首寻访道士的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山中美景
当今一句很火的网络用语“林深时见鹿”,就是从这首诗里学来的。可见,网络用语也不全是没有文化的。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日余弛负担,徒以乡曲誉。敢云陋微官,而不事民务。度密意少欢,人家隔烟雾。仿佛鸡犬鸣,林深不知处。川华草际浮,空翠篁端吐。挟晴花气骄,渴雨荻芽怒。眷然感物情,政尔济胜具。陟阜引瑶花,涉江撷兰杜。美。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释义:树深时见鹿 寻隐者不遇
戴天山位于四川绵阳江油,又名大匡山。李白这一时期,正隐居于此山中学习。
在这首诗中,李白用前三联的笔墨详细描绘了道士所隐之地世外桃源般的自然风光:沿着水流而上,水声中夹杂着隐隐约约的犬吠声,两岸的桃花在雨水的映衬下颜色显得更加鲜艳欲滴。走到树林深处,时不时能见到自由自在的野鹿悠闲地散步;正午时来到溪边,已听不见寺院的钟声。满眼所见只有郁郁葱葱的野竹划破青色云雾,一缕飞泉挂在翠绿山峰。
桃源美景
现代流行语“林深时见鹿”即从此中“树深时见鹿”化用而来。初见网友用“林深时见鹿”,读书君颇有些莫名其妙,不懂他们在表达什么,后来才知,连着后面的“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意为走入林子深处才能见到鹿,沉入深海才能见到鲸,而在梦醒时分能见到你,说明爱已深沉,用以形容深邃的思念与深入骨髓的爱意。
林深时见鹿
第四联则意在抒情点题,诗人寻访道士的结果是“不遇”,且没有人知道他去哪里了,或许就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对于这样的结果,诗人带着忧愁斜倚在松树边。
是等待,是放空,或是深思,诗人写到此处戛然而止。
特色:自然清新 不见后来的豪迈之气
作为李白早期诗歌,他的清新风格在诗中已见端倪,遣词造句上也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景自然清新,不见修饰。而其中透露出的对隐士生活向往的情结在其后来的人生轨迹中也能见到。事实上,仕与隐矛盾,确实一直占据着李白人生的主流。
电视剧《诗仙李白》 中年李白
不过,这首诗里,还不见李白后来形成的那种独特的豪气干云的风格,李白式的夸张、睥睨天下的傲气、激情澎湃与大气豪迈在此时还未见到。可见这个时候的李白,写诗还是很低调、很有节制的。
电视剧《诗仙李白》
但无论主题与内容如何变化,李白诗歌语言的清新明丽始终没有变。这一特点,在他十八九岁时写下的这首诗中就已经得见。
有时候想,若非后来的人生经历,李白会不会是另一个隐居田园的陶渊明呢?大约是不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