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
清朝龚自珍有句名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意思是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方式,选拔使用人才。毛泽东十分喜爱这句诗,说明要采用多种方式选拔人才的诗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在选人用人方面正是这样做的。
毛泽东对粟裕的任用是他不拘一格、量才用人的典范。早在抗日战争时期,30多岁的粟裕已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所率领的部队仅在1938—1943年即歼灭日伪军10万人。1944年在车桥战役中,一次歼敌近千人,使苏北敌军闻风丧胆。毛泽东相信:这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将领,有能力指挥四五十万人的军队。抗战结束后,粟裕即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内战爆发后,粟裕率野战军3万人迎击国民党军5个整编师12万人的进攻,一个半月内,在苏中地区七战七捷,歼敌5万多人。当粟裕率部到达山东与陈毅会合后,毛泽东于1946年致电陈毅等人,指示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粟裕不负所望,3个月之内,协助陈毅,具体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战役,均获大捷。当国民党集中60个旅45万余兵力向山东发动重点进攻时,粟裕“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集中全部主力,打击中路突进的敌74师,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迫使向鲁中进犯之敌全线溃退。粟裕在解放战争中能发挥重大作用,成为解放军百战百胜的优秀将领,显示了毛泽东不拘一格、重用后起之秀的成功。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3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
毛泽东在选人用人时反对论资排辈,坚持破格提拔年轻的杰出人才。只要识得英才,毛泽东就大胆地加以运用。毛泽东曾说:“赤壁之战程普40多岁,周瑜20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古时代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破格提拔?”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任命十八九岁的“娃娃”当师、团长,任命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当军团长并不是什么稀罕事,而几十年的腥风血雨又证明,毛泽东识人识得真,用人用得准,他们都成为所向无敌的战将。
宽宏大量
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是“一棍子打死”,还是让他们通过继续工作改正错误?毛泽东对犯错误的人才,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重在帮助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思想认识,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思想上从严,在组织处理上从宽的原则,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
用人不疑
任何时候,人才都是决定性的因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选准了,就要信任他,放手地使用他,这样才能使人才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举重若轻”是毛泽东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这种领导方法的基本特征就在于:领导工作中管大方向,抓大问题,管大事,提出一些大的方法原则,充分发挥同事和下级的积极性和独立自主的负责精神,不干涉,不包办,不纠缠于具体细节。在一般情况下,属于下级职权范围内的事,毛泽东不随便干预和插手,而是让他们自主地行使自己的职权。在战争年代,为了使决策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变化,毛泽东甚至放手地将临机处置的权力交给一线指挥员。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大海茫茫 ,许许人才 . 较短量长 ,惟器是适 —— 韩愈进学解 .【篇二:选拔人才诗句】报国之忠,莫如荐士;负国之罪,莫如蔽贤。 —司马光 人不可以一噎而止飨,国不可以谬一贤而止。
转自:共产党员网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