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原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出处】
诸葛亮《后出师表》
【原典】
企业回法穆兰,名士,尊达手表维修服务热线:400-185-6077,江苏省手表维修服务地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汉中路1号新街口国际金融中心10楼H;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中心办公楼C座22层08室;无锡市梁溪区人民中路139号恒隆广场写字楼1座11层1104室。服务时间。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释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节选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完成蜀主刘备生前巩固蜀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的愿望,他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出征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他写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是恭敬谨慎,“尽瘁”,是竭尽心力,“已”,是停止。整句话是表示自己要竭忠尽智地拿出全部力量,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下一句,至死方休。虽然有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作,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却准确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品质。在中华历史文化中,诸葛亮是人们心中智谋出众与忠诚敬业的历史表率。
历史王朝里的千古人物,以及当代社会中的英雄模范,他们做到了对工作事业殚精竭虑、报效终身,然而,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境界,是否就很遥远呢?
当然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状态,是一种敬业精神的极致体现,是愿为一项事业兢兢业业,愿为一种理想夙夜在公,愿为一份信念投入一生。这种敬业精神与每一位工作者都息息相关。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者,无不具有这种对工作对事业的奉献、勤奋、刻苦、执着、专注的精神品质,这意味着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力、艰苦的付出,和不苦尽不轻易甘来的过程。正如韩愈在《劝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事业精诚于勤奋认真,而荒废于嬉闹草率。
原文节选: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译文: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
那么,这种甘于为工作尽心尽力、无止无休的敬业精神从何而来呢?《朱子语类》里说:“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敬来自于爱。人之所以会形成坚定而忠诚的事业理想,是因为对之怀有充分的热爱与认同;既然是充分热爱和认同着某项事业,自然就能乐意为之、以此为乐。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内心里、情感中,就是真诚爱其岗、热忱敬其业,能把工作看待为虔诚的事业,能把职业的为稻粱谋、谋生饭碗,上升为事业的理想认同、奋发自我,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不是一种听起来显得沉重而遥不可及的境界,而会成为人对于工作自然而然的状态——自然而然地奋勉、乐在其中地勤奋。这种状态,能把人生点滴过程都集合为最大程度的合力而贡献给心中的事业——醒着梦着,都为之牵挂筹谋,八小时以内、八小时以外,都为之奋斗付出。
鞠躬尽瘁的下一句是 死而后已 出自三国诗人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