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话经常被引用于生活各种场景中,意指背后另有心思的意思。其实这句话出自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旷世之作《醉翁亭记》。
欧阳修,公元1007年出生在北宋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一个小吏家庭,父亲是当地一个小军官。公元1010年欧阳修的父亲意外病故,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幽默回答,欧阳修是家中独苗,自此孤儿寡母失去依靠,生活无以为继,不得不投靠远在湖北的叔父欧阳晔。三岁多的小孩家里突遭变故,为了生存要奔波千里投靠亲戚,这或许促进欧阳修早熟,以至于他后来学习非常刻苦勤奋。
随着殴阳修一天天长大,母亲教的知识已无法满足欧阳修的需求了。在叔父欧阳晔的帮助下,欧阳修到城南李家(应该是比较富裕的书香门第)借书抄读,欧阳修记忆力超群,学习又十分勤奋刻苦,有时一本刚抄完,欧阳修就能将其背诵出来。所以李家对这个聪明勤奋的少年也是非常喜欢,家中藏书对欧阳修也是应借尽借。有一天,欧阳修从李家借到一本韩愈的《昌黎先生集》,欧阳修马上被这本书吸引,终日爱不释手。这本难道有什么新奇的内容吗,能让博览群书的欧阳修终日手不释卷。原来《昌黎先生集》里的文章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达,且多将口头语转化为文字加入散文中去,所以通篇文章通俗易懂,活泼生动,通篇读下去很快获得很多知识。如简单列两句里面的文字:(1)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短短九个字就能让人对老师的作用一清二楚,稍为懂点文字的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2)古之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简单明了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而这之前,欧阳修接触的都是骈体文。何为骈体文?骈体文源于汉末,形成和流行于南北朝,是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讲究句式押韵,堆砌辞藻,其实影响内容表达。文人墨客往往花很多心思用在句式押韵上,句式对仗越工整,押韵对偶越相近则越受吹捧,以此为髙明。整个社会一旦形式这种风气,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是难以发展的。中国科学技术远落后于西方其实跟这些风气是有很大关系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下一句是:在乎山水之间也。出自:宋·欧阳修《醉瓮亭记》:“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醉。
骈体文在唐代也是盛行一时,唐代的公文也是骈体文,到了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改革运动,骈文首遭一挫。当时开始了以散文为主的多种文体,让知识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发展。但随着韩愈、柳宗元相继去世,骈体文又起,其中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为此中好手。此后那些整天摇头晃脑,致力于字句押韵、对仗工整为傲的文人又大行其道。直到本文的主人公一欧阳修当政主管文化,这种风气才得以扭转,此容后再详叙。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下一句是“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做的《醉翁亭记》里面的一句话,意思是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欧阳修自称醉翁,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滁州美景的喜爱之情。
公元1023年,欧阳修已是一个十六岁的青少年。他饱览群书,所作的诗词文章手法老练,观点鲜明颇具特色。时人纷赞之,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了。其叔父非常欣慰,对欧阳修母亲说:‘’嫂嫂不要为暂时的家贫而忧心,侄儿他日必会有远大前程,能够光耀门庭也。虽然欧阳修天资聪颖,学识超群,但他科举之路并不顺利。1023年和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1029年由胥偃保举就试开封府最髙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参加国子监的解试,考了第一成为解元,接着参加国子监的广文馆国学考试和礼部省试,均获第一,成为监元和省元,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三元及第。连中三元的欧阳修信心满满,以为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是第一,髙中状元。谁知殿试放榜后欧阳修只获得第十四名,中二甲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进成才。
历史能做出有贡献业绩的往往不是状元,反倒是那些科场上屡经挫折的人。欧阳修是这样,他的偶像韩愈也一样。虽然没有中状元,但也是全国第十四名的好成绩。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金榜题名时,欧阳修也迎来了洞房花烛夜。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欧阳修一中进士,就被自已的恩师胥偃定为女婿。
欧阳修中进土后,到西京留守钱惟演手下就任。同去就任的还有梅尧臣、尹株结等。钱惟演对这青年才俊非常好,不用他们管理府中杂事,让这些才俊们专事文化知识的研究、创作。并允许他们游学,并提供经济支持。于是这些才俊每天就是读书,谈古论今,琢磨诗书文章,研究古文历史。在官府里,各种书籍史料自然应有尽有,更为才俊们写文章提供了非常好的参照和素材。才子还可以到各处名山大川,名城古刹去旅游、探访。大大丰富了阅历,开阔了眼界。所以在这里,欧阳修度过了最为快乐又充实的时光,他的思想和文风在这里得到完善、成型。或许钱惟演也没有想到,他富养的这几个年轻人会成为推动宋朝文化繁荣的杰出代表,留下无数千古名篇。
醉翁之意不在酒,下句是:在乎山水之间也。上联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下联是,廉者之心怎贪财。
在滁州,欧阳修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他为政宽简,让自己和老百姓都过得舒服。但就是这样的施政方针,滁州反而治理得井井有条。欧阳修对饮酒和游山玩水有特殊爱好。经常带着吏民出游玩,在山中野餐,然后喝醉了,迷迷糊糊地看着大家玩乐。据说《醉翁亭记》原本花了很多笔墨描绘滁州的山,但最后被欧阳修修改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简练中见隽秀,成为散文史上的名句。醉时能与民同乐,醒后能以一流的文笔把游玩过程记录下来。虽遭贬,但并没有影响‘’醉翁‘’的好心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下一句是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做的《醉翁亭记》里面的一句话,意思是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欧阳修自称醉翁,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滁州美景的喜爱之情。全文。
1049年,欧阳修又被召回京,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1054年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后又自修《五代史记》。作为史官,欧阳修用通达的文笔用来修史,格外得心应手。他主持《新唐书》的修撰,而实际参与写作的还有很多人。为防止体例不一,欧阳修负责统筹全稿。当时的北宋古文发展有点过火,大家都愿意写古文吸引眼球。但如果沒有足够的天赋,文章往往会被写得生僻难懂,看着唬人,其实没有什么实际内容,更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其中负责写列传的宋祁就喜欢用一些生僻的字眼。
从年龄资历上,宋祁都是欧阳修的前辈,欧阳修有点不方便说他,只好委婉地用讽劝的方式。一天早上,欧阳修在唐书局上写下八个字:‘’宵寐非祯,札闼洪林‘’,宋祁来了,端详了半天,终于悟出是什么意思。笑说:‘’这不就是一句俗话‘夜梦不详,题门大吉吗’,至于写成这样吗?欧阳修笑道:‘’我是在模仿您修《唐书》的笔法呢,您写的列传,把‘迅雷不及掩耳’这句大白话,写成了‘震霆无暇掩聪’吗?宋祁听了,明白了欧阳修的意思,不禁莞尔,以后写文章也平易起来。
欧阳修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宋初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术上对当时僵化的风尚和陈旧的价值观进行抵制和反拨。正是堪为人师表的道德和文章,才有了薪火相传的苏门四学土: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末。才有了曾巩、曾布、昆仲。才有了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是欧阳修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