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杜甫的诗作,人们最熟悉的一首恐怕是写东岳泰山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阴阳割昏晓深度语言描绘,这首诗虽是杜甫早期作品,却凸显诗圣功力。明代周珽评为“只言片语,说得泰岳色气凛然,为万古开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胆。”更被乾隆皇帝评为“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
根据杜甫的生平可知,写这首诗时,杜甫刚以落第结束了他的第一次科考,离开长安去齐鲁游历。尽管科考失败,但是杜甫并不气馁,因为看不上主考官的才华,他甚至是拂袖而去。杜甫基本上与开元盛世同龄,从小到大见识到的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他对生活的艰辛没有太多感受,对人生充满期待。从小胸怀大志的杜甫认为这次只是运气不好遇到了昏官,他还期待来日大放异彩。在这样的写作背景下,这首诗在杜甫的三首同名《望岳》(另两首是中年所作的望西岳华山和暮年所作的望南岳衡山)中最朝气蓬勃。
开篇两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历来令众多诗评者倾倒。岱宗,泰山的尊称。夫,语气助词。诗人以问句起笔,“起句之超然者也”,不同凡响。接着,又给出了超出读者想象的答案。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齐鲁亦指山东大地。青,山色。未了,没有完,不间断。泰山是怎样的雄浑壮阔?从齐地到鲁地,山色延绵不绝。这是对泰山的总括。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果这首诗仅是对泰山伏拜在地的咏叹,则难免空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最后两句中,诗人融入了自己的志意。杜甫满怀壮志,尽管暂时没有机会建功立业,但他坚信凭借自己傲人之才华,一定可以卓尔不凡。会当,将要。凌,登上。泰山这样伟岸,诗人却正打算攀登。等登上最高峰,其他山峰都算不了什么。这是对泰山假想的、俯视的视角。
然而,从开元二十五年李林甫当政后,大唐王朝便开始走上下坡的道路。身在民间、初出茅庐的杜甫并不知道这些。他仍然在意气风发地等待机会。他也不知道等在前方的是腰斩唐代繁华的安史之乱和无尽的战乱、磨难。
大历四年(769),离开夔州后的杜甫一路漂荡,抵达了衡州,投靠老友韦之晋。可惜韦之晋在四月就被调任潭州,上任后便病故了。在衡州失去了依靠,入夏天气又热,杜甫也只得带家人返回潭州。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
尽管流离失所,杜甫还是游览了衡山,并写了第三首望岳(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全诗肃穆庄重,“以明德唯馨之意勖励守土,尤有立言之旨,非徒得郊擅登歌气象”。杜甫才华横溢,青年时壮志凌云,却一生蹉跎、历尽摧折,但他始终坚持顽强,不忘苍生——他的精神与诗笔共同成就了他诗圣的地位,令后世敬仰。(辛上邪)
阴阳割昏晓上一句:造化钟神秀 出自:《望岳》[作者] 杜甫 [全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