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文化倒退,文化倒退

写在前面:近期有小伙伴提意见,说我写女人写太多,他们对男人更感兴趣,希望我能写写范蠡啊,商鞅啊,李泌啊什么的。不是不可以写,而是社长对自己的写作内容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想围绕某一脉络或主题,出系列文,

写在前面:

近期有小伙伴提意见,说我写女人写太多,他们对男人更感兴趣,希望我能写写范蠡啊,商鞅啊,李泌啊什么的。

不是不可以写,而是社长对自己的写作内容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想围绕某一脉络或主题,出系列文,不想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没个章法。

原来是打算只写历史上的传奇女人的,结果我自己写着写着,也觉得写来写去都大差不差,只写女人确实有点单调。

但调整写作方向的时候,还是不想失去脉络和主题,又要兼顾男女、君臣等各类角色的丰富性,还要考虑大多数“心友”的兴趣和关注点。

所以最后,或者说目前,将近期的写作内容调整为,主写先秦时期的传奇人物,包括先秦时期的君主、将相、男人、女人以及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正好先秦时期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人和事,值得动一下笔,带大家去了解一下。

而在此之前,我需要先写写朱元璋。

因为这两天正在读《朱元璋传》,读得人实在憋屈,不吐不快;

正好写女人写腻了,阴气太重,换个阳刚一点的,平衡一下公号里的文章气场。

最勤奋的皇帝

朱元璋,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

勤奋到什么程度呢?

在朱元璋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休息”二字。

穿上黄袍以后,他没有把一分钟的时间浪费在享受胜利上,而是匆匆奔向下一个目标:巩固帝业。

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而且从来不害怕给自己增加工作量。

据史书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9月14日至21日,8天之内,朱元璋批阅内外诸司奏折共1660件,处理国事共计3391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折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

用他自己在遗诏中的话来讲:

“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这么勤奋的工作,换来的却是不成正比的业绩。

元曲文化倒退

最差的业绩

我们在这里讲的业绩,是以朱元璋开启的明王朝与之前的宋王朝相比的。

中间的元朝,时间短,而且不是汉人政权,我们暂且视为中国历史发展上的一个意外。

大部分人认为中国的极盛出现在唐朝,宋朝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衰弱的朝代。

然而从经济角度来看,唐朝与宋朝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所以,下面我们作比较的时候,有些时候会捎带着把唐朝的数据也列一下。

①国家财政收入总量

国家财政收入的数字最能说明经济发展水平。

宋真宗时代,国家财政收入1.6亿两白银,是唐朝最高额的3倍。

而明王朝在1570年到1580年间,文化倒退,平均每年财政收入是3000万两白银,不到宋朝的20%。(数据来源于明史专家黄仁宇)

②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

更具说服力的是财政收入的构成。

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农业税是国家收入的主体。

而宋朝时,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70%,农业税只占30%。

孙隆基在《鸟瞰中国千年史》中说:

这说明宋朝的财政收入不是靠加重对农民剥削,而是工商业繁荣、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而明朝呢,不仅年均财政收入总量不及宋朝的20%,而且农业税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高达81%,工商杂税只占总收入的12%。

这个数字告诉我们,相对宋代,明朝的经济结构是何等的落后。

③货币发行量

作为经济发达的一个标志,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10倍以上。

宋神宗时,年铸币量500万贯,而唐朝极盛时期的玄宗朝,年铸币不过32万贯。

宋朝还发明了纸币,出现了银行和支票这类非常现代化的金融工具,且财政收入早就实现了货币化。

而据估计,整个明朝300多年,铸币总量不超过千万贯,仅相当于北宋两年的铸币量。

因为缺乏货币,无法交易,导致许多小商贩失业。

而且,朱元璋把税收制度倒退了几百年,摈弃财政收入货币化,恢复了低效率的实物征收制和劳役制。

④对外贸易

宋元都是世界性帝国,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巨大财富。

但明朝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措施,非但不准国人出海,对外国进行“朝贡贸易”的数量也限制得极低。

⑤人文精神

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一个朝代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些代表人文精神的文化娱乐业才会活跃起来。

宋代的文学艺术作品里,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生活气息和个人尊严意识。

而明朝的人文精神则是大大退化。

不仅消失了1000多年的殉葬制度又给搬了回来,还一言不合就把大臣当庭按到地上,脱了裤子就一顿棍打。

“文字狱”使文人避之尚且不及,哪还谈得上诗词歌赋的发展。

总而言之,一句话:

五、风格差异 词贵雅,曲贵俗。元朝是一个文化倒退的朝代。,社会矛盾尖锐,百姓无心理睬所谓艺术,这与宋初“凡有饮水处,即能歌柳词”的氛围是不一样的。元曲更写实,更口语,有大量的俚语加入。贴近百姓生活 。

我们的国家,也由此永远失去了在人类文明中的领先地位。

看到这么痛心的数据,我们不禁想问个为什么?

为什么朱元璋那么勤奋,一刻也舍不得停歇地“勤政为民”,到最后却向历史上交了这样一份惨不忍睹的答卷?

答案是:思路决定出路,性格决定命运。

下面我们逐个来说。

思路决定出路

一、韵书不同 1、宋词采用【词林正韵】。2、而元曲采用【中原音韵】。二、语言体系不同 1、宋词属中古音语系,二元四声三韵。即平声韵,仄声韵和入声韵。2、元曲属近古音语系,分为平声,上声和去声。入声被摊派(北曲。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个平民天子,确切地说,是个贫民天子。

25岁之前,他对人生最大的体验,就是“饥饿”;

饿到后来活不下去,只好去寺庙里当和尚;

当了50来天和尚,庙里也没吃的了,只好到社会上去流浪;

流浪了3年以后,又去庙里当了3年和尚;

后来机缘巧合,才加入郭子兴的军队,开始军旅生涯,直至最后成为明朝开国皇帝。

从小到大“贫困的农民生活 + 贫乏的知识教育 + 贫瘠的眼界见识”,决定了朱元璋身上根深蒂固的农民思维。

而且任何文学创作,都不能脱离生活,不能凌驾于生活之上。唐宋灭亡之后,在元代人们的世俗生活和市井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元曲应运而生。元曲的诞生对于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

在他的帝国蓝图中,“农民理想”是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这个农民思维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眼界狭窄,保守短视,对外部世界排斥、不信任。

他对曾给中国带来巨大财富的海外贸易不感兴趣,不但禁绝了海外贸易,甚至禁止渔民下海捕鱼,把海岛上的居民悉数内迁。

把周围十来个邻国,列为“不征之国”,我不去打你,你也别来打我。

继秦始皇之后,又一次花费巨大人力物力重修长城,以致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基本都是明代遗物。

②重农轻商,确切地说是重农抑商。

在农民眼里,商人都是不劳而获者。

农民在土地上辛辛苦苦劳作换来实实在在的粮食,商人们仅是在中间流转一下,货物总量并无增加,却像变魔术一样,变出很多额外的利润。

是啊就是倒退的。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轻商的皇帝。

在全国礼制上特意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商人只能穿绢布。

一个家庭里只要有一个经商的,全家人都不能穿绸纱。

③仇富。仇视地主阶级,讨厌贫富差距,喜欢平均主义。

在全国范围内搞农民大迁徙活动,有些地方因为常年战乱和灾荒,地广人稀;就把稠密一点的人群往稀少的地方迁过去一些;

把地主们的田产都平均分给农民;

把富裕的大户都迁到帝都去;

制造冤案,抄没地主家财产。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整个明初的社会终于达到朱元璋心中的理想状态:

全国土地占有数超过7顷的大户,仅1.4万户,较大的地主仅占全体户数的0.15%。全国90%以上,都是小农。

④仇官。对官僚体系又依赖又打击。

对官员采取薄俸制,又想叫马儿跑,还不想叫马儿吃草。

明代官员的收入,不及唐朝的3/10,低级官员更是连养家糊口都有困难。

但是在朱元璋这个“农民的眼里”,他给官员的已经不算少了。

因为比起农民来说,官员的生活还是优越的。

更何况,他认为,做官除了直接物质收获以外,还会有成就感等心理上的报偿。

⑤喜欢安定和静态,讨厌动荡和变化。

为此,他建立了中国古代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严厉最周密的户口制度。

他用这个户口制度,维系着明朝的全民职业世袭制。

所有人,职业先天决定,代代世袭,你爷爷是当兵的,你爸爸,你,你儿子,你孙子,都得是当兵的。

他还用这个户口制度防止百姓自由迁徙。

好容易搞全民大迁徙,把全国人民大概均匀地分布到各地,怎么可以允许他们随意流动?

另外,就是用户口制度,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历代王朝到后期都会出现一种社会情形,就是大地主们招收人口、隐瞒土地,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户口制度,可以有效防止普通百姓寄名到豪门大户,从而逃税。

通过一连串的农民思维式的治理,朱元璋终于成功地把全国上下网格化地固化下来,对外老死不相往来,对内所有人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日复一日地耕作,没有发展,没有变化。

用黄仁宇的话来说,朱元璋时期的经济特点是:

缺乏眼光,无想象力,一味节省,以农村内的经济为主,只注重原始式的生产...不顾投资为未来着想。

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性格决定命运

成为皇帝的朱元璋,对任何人都抱着强烈的猜忌之心。在这种猜忌之心的主导下,他做了两件大事。

①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

废除丞相和大都督这两个“一文一武”最高的官员制度。

诗歌的没落却没有让元朝文化衰落,元曲的兴起和发展也说明了汉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大融合。诗词在元代衰落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不管任何事物发展都要经历由盛到衰,这是自然法则,也是自然规律,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经久不衰。

把丞相权力一分为六,分给六部;

把大都督权力一分为五,成立五军都督府。

把主要权力全都收归己有,官员只剩下执行命令和跑腿的功用,成了皇族的高级奴隶。

他可以一管到底,不留任何死角,以此提高做皇帝的安全感。

这些高级奴隶们没有自主思维和创造的权力,也缺乏创造热情,对团队的前途和命运更是漠不关心。

元朝的戏曲,即元曲,分成散曲与杂剧,散曲具有诗歌独立生命,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当时城市繁华,元廷不重视中国文学与科举,当时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

你想,又当一把手,又当副职,有时候甚至还想事必躬亲去干一下办公室主任的伙儿,他能不累么?

②更为严苛的科举制度和骇人听闻的文字狱。

大力兴办所谓的义务教育,从源头上控制知识分子胚胎形成的规格、模式,使符合需要的知识分子能成批量的生产出来。

用八股文钳制思想,塑造格式化的知识分子。使知识分子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聪明才智被扼杀。

以至于连朱元璋自己,后来也感慨没有能够胜任工作需要的知识人才。

“牢笼天下”的朱元璋式专制,终于成功地将全国上下搞成了人人岌岌可危的一潭死水,保命尚且困难,何谈活跃?

所以,自宋朝以后,高贵气质和人文气息,在中国文化中越来越淡薄,盛唐时的自信和宋代的优雅,再也没能出现过。

相反,拘谨和懦弱,日甚一日地在国人的性格中发展壮大。

不能不说,期间,赤贫出身的朱元璋,是中国文明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推手。

社长有话说

尽管看到在朱元璋的勤奋努力下,我国经济社会出现各方面的大跃退,深感痛心。

但是还是应该客观地评价朱元璋这个人。

朱元璋的成功,有他成功的道理,用张宏杰老师的话讲:

朱元璋是个流氓化了的农民。“农民”为体,“流氓”为用。骨子里,他永远是一个克勤克俭、谨小慎微的农民。3年的流浪经历,又给他的血液里注入了与众不同的泼辣。他的流氓手段,帮助他在与群雄周旋时长袖善舞、纵横捭阖,而令他笑到最后的却是,他比别人多了一份农民式的谨慎、持重。

但成功之后的朱元璋,却在自己有限的意识领域,带领中国走向了一条停滞倒退之路。

在朱元璋看来,他已经尽力了。

在我们看来,他也已经尽力了。

他并没有懒政怠政不作为,相反,他在自己眼界所及之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励精图治、兢兢业业,日夜操劳,为国家发展操碎了心。

但是,思路不对,努力白费。可惜了。可惜了。可惜了。

上一篇 2023年05月26 00:01
下一篇 2023年05月25 07:27

相关推荐

  • 华开头的诗句,华字开头的好意头诗词

    名字的含义和品位与起名者的文化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名称往往是用来标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象征目标、理念的。因此,把人的名字称为“人生密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为过。《四书五经》中有不少的名言名句对后世的

    2023年04月12 296
  • 李白的代表作是哪首诗,李白最巅峰的一首诗

    李白写诗出名,写词的功力也不差嘛!清新自然,水平不输宋词!1、《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2023年05月28 224
  • 猛虎总独行下一句,猛兽总独行讽刺了什么

    范仲淹有诗云:“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那年,改革失败的范仲淹外放到河南南阳:修亭、筑阁、造百花洲、设立花洲书院,教化民风,忙得不亦乐乎。有一天,他收到朋友滕子京从岳阳寄来的信,还有一幅洞庭晚秋图。

    2023年05月13 272
  • 关于知音的诗句,遇到一个好知音的诗句

    相遇,在不经意间。没有约定,也没有守候。桃红时节,柳绿时分,一笑成歌,浅语嫣然。毫无防备,邂逅相遇,怦然心动,一见钟情,这大概是人类情感中最令人陶醉和神往的一种。内心泛起的淡淡涟漪,可遇不可求的美妙反

    2023年05月19 210
  • 深秋的诗句,深秋十大绝美诗句

    秋,没有春的潋滟,没有夏的火热,更没有冬的苍凉。秋天是四季里最独特的一道风景,这里整理了60句关于秋天的诗词,深秋十大绝美诗句,看看诗人笔下的万千秋色,哪一句打动了你?1、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2023年05月24 294
  • 元曲中适合学生诵读的篇目,中华经典诵读朗诵篇目

    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颗璀璨明珠,诗庄词媚曲俗,虽风格不同,却各有风味。世人多偏爱唐诗宋词,认为元曲难登大雅之堂,岂不知正是这种平民性,相比于唐诗和宋词,元曲更适合传播,更适合抒情,更贴近

    2023年04月18 270
  • 王维相思的诗句的意思,王维的相思的寓意

    相思(唐)王维这首诗的意思是: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道长多少新枝。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是最能寄托相思之情的东西。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一、这首诗是写爱情的吗?不是

    2023年04月30 309
  • 和重阳节有关的诗句,重阳节最佳诗句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句子有哪些?马上就要到2019年重阳节了,古人用古诗歌赋描写了重阳节,今关于重阳节的诗句有哪些?重阳节有哪些习俗?除了“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外,还有哪些诗句,一起来欣赏重阳节经典古诗

    2023年05月23 303
  • 描写人厚颜无耻的诗句,形容人厚颜无耻的诗句

    诗词中总感觉古人是温文尔雅、出口成章的,不过他们若是骂起人来,那也必定是惊天地泣鬼神!《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企业回江苏大直(张家港)律师事务所,拥有专业的刑事辩护专业律师团队,多年

    2023年06月03 265
  • 离家的诗句,离家的诗

    离家诗四首余德成惜别(一)每别老家步沉沉。娘亲叮咛意深深。已出家园三五里。回眸一望仍湿巾。《人日思归》隋.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离家》唐.李中送别人归春日斜,独鞭羸马

    2023年05月21 272
  • 积少成多的诗句,形容小汇聚成大的诗句

    今天看一组古人关于“积微”的名言警句!典出:《后汉书》。释义:涓涓细流虽然水很少,形容小汇聚成大的诗句,但渐渐能形成江河;小小火把虽然火力不大,但终究能成燎原之势。典出:明·顾炎武《日知录》。心思缜密

    2023年05月01 256
  • 带冉字的诗句,带有冉字的浪漫诗句

    一、“冉”字的演变二、“冉”字的本义三、“冉”字的现代含义【形容词】冄,毛冄冄也。——《说文》又如:冉弱(荏弱)逐渐,渐进。常作“冉冉”〖gradually〗老冉冉其将至兮。——《离骚》。注:“行貌。

    2023年05月03 24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