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大家熟知这句话,马革裹尸的诗句辛弃疾,大部分是因为毛主席与其子毛岸英,那么,有关这首诗的其他故事,你又了解多少呢?
1950年,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过程中不幸牺牲,收到电报的毛主席悲痛交加。彭德怀建议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认为,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强忍丧子之痛,说:“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第二天,毛主席的枕头上多了一张电文稿,上面写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一同留下的,还有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清·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译文:青山处处埋忠诚骨,为什么需要战场马革裹尸还。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
图源网络
但其实,这句诗并不是毛主席所作。关于这首诗的来历人们也众说纷纭。
关于“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的来处我们已不得而知了,但是关于诗中“马革裹尸”这个典故的来历,我们是可以确定的。
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代 出处:《已亥杂诗之一》释义: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企业回花圈挽联怎么写,挽联写法样板 花圈挽联格式: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字体较大) 1.上联右上,用较小字写,悼念(逝者名字)、沉痛悼念(逝者名字)或(逝者名字)千古; 2.下联左下,用较小字写,(名字)敬挽、(名字)泣挽、(名字)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
《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二十年秋,振旅还京师。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34;冀曰:&34;援曰:&34;冀曰:&34;(选自《后汉书·马援传》)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