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牧童》
吕岩 〔唐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牧童词》
李涉 〔唐代〕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这首诗写出了牧童放牧生活和情趣。前四句侧重描写牧童放牧的辛勤,诗人运用时空的转换扩大诗歌的内蕴。后四句着重描写放牧时的情趣:春雨绵绵,牧童穿行于林中草地,稍有闲暇,便吹响悠扬的芦笛,一会又胡乱地在腰间插满野蒿,恰似利剑,显得英武洒脱,这样就再也不怕猛虎欺负牛犊了。这种奇思漫想,生动地表现了牧童幼稚、天真的精神面貌,令人忍俊不禁。
3.《牧童词》
张籍 〔唐代〕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4.《牧童》
刘驾 〔唐代〕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这首写牧童的诗比较简洁。前两句写牧童虽然身居荒僻山村,却懂礼节。诗人抓住牧童拜客时山果从怀中落下这一细节,写出他的纯真和逗人发笑的情态。后二句则写他大白天把牛赶回来是因为溪边狂风暴雨,担心发生不测。若是微风细雨,他是不会现在这么早就回家来的。这些描写表明,牧童是很细心的。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平白如话,却非常有趣味。
5.《牧童》
卢肇 〔唐代〕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谁能比得上牧童的心境呢?他横卧在牛背上听着秋声入眠。在路上还时不时地吹奏一曲,根本就不担心没有知音来欣赏。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6.《牧童诗》
黄庭坚 〔宋代〕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牧童悠然牛背上吹短笛的情景,后两句即事论理,拿牧童和长安名利客对比,表达了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的情怀,黄庭坚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
7.《牧童》
周敦颐 〔宋代〕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东风徐徐吹拂,大地一片生机勃勃。一望无垠、绿草如茵的山坡上,有个孩童在兴致勃勃地放牛,谁能知道牧童他的乐趣。回家的路上,牧童舒服地躺在牛背上,一直吹奏着笛子,笛声悠扬悦耳、清亮欢快。诗中牧童的悠闲源自太平盛世,耕牛和牧童表现的闲适和充满乐趣的农村生活,是农耕社会的一幅理想图卷。
8.《村晚》
雷震 〔宋代〕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9.《所见》
袁枚 〔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0《题画》
袁枚 〔清代〕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