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潭柘寺内弥勒佛旁有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这幅对联强调的就是要容天下难容之事。在现实中,又到箭在弦上时上句,做领导的要宽容一般的事,还比较容易做到,遇到难容的事能够宽容就不太容易。
四川乐山凌云寺内弥勒佛旁的对联则又有所不同:“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低。”这幅对联强调的是要时时处处看到自己的无知无识,尽量找出别人的长处。
笑,并非笑人,而是笑自己无知无识;观,并非是观人之短,更要观人之长,取人之长,学人之长,容人之短。所以,对待下属,要见人之长,容人之短,与下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以“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就一定能豁达地宽容别人了。
有一些机关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尤其是新官上任,对下属偶尔犯的过失,死死揪住不放,以示自己处处严格要求。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严格要求是对的。但是,如果下属犯了错,有了过失,揪住不放,甚至把它当成“小辫子”来抓,就有失领导者的水准。
宽容不会失去什么,得到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会得到人的心。要做到宽容,领导就要有宽广的心胸,善于求同存异,虚心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要总是对一些细枝末节斤斤计较,更不要对一些陈年老账念念不忘。
在中外历史上,善于包容获取成功的领导者不胜枚举,由于器量小而失败的人也为数不少。
三国时的曹操,他能雄踞众人之上,尽管有很多原因,但是他不记前仇,惟才是举的品格,也是他终成功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句歇后语有两种说法: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陈琳是袁绍的大笔杆子,过去打仗也有个战前动员,一般都由军中秀才写讨伐檄文,在军中传颂。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解释: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读音:jiàn zài xián shàng,bù dé bù fā 出处: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白话释义:箭已经。
袁绍要讨伐曹操,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文中有一段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司空曹操,其祖父常侍曹腾,曾与徐璜一帮奷臣祸乱朝政,横行无忌,伤害百姓。其父曹嵩是他人之子,过继给曹腾,假冒名位,得以参与朝政,利用职权,盗窃朝廷金银宝器,搜刮钱财。曹操本人不过是宦官的后代,缺乏教养和道德,狡猾毒辣,是曹操的本性。”
接着陈琳列举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残害大臣等种种罪行。还宣布,谁能拿下曹贼的人头,封五千户侯,赏钱五万。
“箭在弦上”下一句是:不得不发。读音:jiàn zài xián shàng,bù dé bù fā 释义: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发射。意指箭被射出非己所愿,乃弦之故,比喻自己虽然是执行者,却是被人指使,身不由己不得不做罢。
檄文传到曹营,正值曹操因病卧床。不看不要紧,一看气得咬牙切齿,怒发冲冠,浑身流汗。袁绍不仅骂了自己的祖宗三代,还要拿自己的头,还有赏钱。本来是病得不能动弹,被檄文一激,反而头也不痛了。
他跳下床来,大声问道:“这檄文是哪个王八蛋写的?”
下面有人答:“是陈琳。”
曹操道:“哦,真是个难得的文才。”
巧的是,袁绍跟曹操交手没有得到好处,不久曹操就抓住了大笔杆子陈琳。曹操问他:“你给袁贼写檄文讨伐我,数数我的罪行不就行了?为什么要污辱我的祖父和父亲呢?”
陈琳道:“在人营中,吃人俸禄,当然要为人做事。好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曹操身边的人都劝他把陈琳杀了,如同杀一只猴子。
箭在弦上下一句:一触即发,这是一句歇后语。解释:箭已搭在弦上,稍一触动就会立即发射。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会立即爆发。泛指极易发生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
陈琳被安置在他的手下,专门写文章,办理公文。陈琳真是感恩不尽,逢人就说曾操的好话。
历史上的曹操尽管狡诈,没有什么太好的名声,但他化敌为友的和器量,是人所不及的。他逮住袁绍的大将张辽、高览,谋臣许攸,都被重用,这些人终身为曹操效力。
曹操的老对手袁绍在这方面恰恰相反,心胸狭窄,鸡肠鼠肚。
袁绍大怒:“我拥兵十万,战车无数,区区曹贼还在话下吗?”执意进攻曹操。
田丰苦谏,被袁绍以扰乱军心为名关进了大牢。
袁绍兵败,有朋前来大牢报信说:“你这回有救了,客观事实证明你是对的。”
听到这个消息,田丰流下了眼泪说:“你还不了解袁绍的脾气,他要是打了胜仗,或许一高兴就把我给放了。这回打了败仗,恼羞成怒,定会加害于我,我是死期来临了。”
不出田丰所料,从战场上回来不久,袁绍就下令把田丰拖出去斩首。
曹操因宽客而获得下属拥戴,最终统一了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业,而心胸狭窄的袁绍在群雄争霸中被淘汰出历史舞台。可见,能否对下属宽容,对领导者的事业有极大的影响。
历史上有关豁达大度、宽以得众的例子还有很多。《韩诗外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在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姬佗平定了关越椒之乱。有一天,在渐台之上设宴款待有功之臣,与文武百官共庆胜利。众人开心地吃喝,宠姬嫔妃也都出席助兴,一直到天黑,点起蜡烛继续进行。
庄王一时兴起,命最宠爱的两个王妃许姬和麦姬为群臣一一敬酒。忽然,一阵风刮来吹灭了蜡烛,大厅一片漆黑。就在这时,一个臣下贪图许姬美貌,趁暗色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趁机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那人大惊,连忙松开了手。
楚庄王一听,赶忙对点蜡的人说:“且慢。”
接着提高嗓门对大家说:“你们把冠上的红缨全部摘掉,那样我们平等,喝酒才痛快。”
众人纷纷摘下冠缨继续饮酒。这才点亮了烛火。
这句歇后语有两种说法: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宴会散后,许姬问楚庄王:“为什么不惩罚那个无礼的臣子,反而袒护他呢?”
楚庄王说:“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如果为此去追查,不仅那个臣子今后没法做人,大家本来尽兴的事,也会因此不欢而散。”
后来,吴国与楚国发生战争,吴强楚弱,力量悬殊很大。
楚国大将唐狡顽强抵抗,并取得了吴国大将的首级,献给了楚庄王。
楚庄王非常高兴,便问:“将军为什么为孤王卖命啊?”
唐狡跪下道:“臣就是先前在酒宴上被摘红缨者。臣拚命效力,是为了报答大王不斩之恩。”
庄王哈哈大笑起来,并亲自送唐出门。
一个好的领导,必须以自己的宽厚包容来赢得下属的忠心,如果你“眼里揉不进砂子”,就不会成为一个好的领导、好的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