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
【译文】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读解】玉。
人不学的下一句是啥,从前,孟母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迁其家。后来,孟子对学习开始松懈,她的母亲为了教育他,当场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以此告诉儿子半途而废造成的糟糕后果。
解读:
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和他母亲对他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小时候,孟子和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俩过着贫寒的日子,因此他们只能住在城外靠近墓地的破屋子里。
人不学,不知义。下一句是什么?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 问题五: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下一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
住在墓地的旁边,耳濡目染, 孟子学会了跪拜、哭嚎,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心想这可不行,必须赶紧搬家。
不知义 出处:宋朝·王应麟《三字经》原文: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
后来,孟妈妈带着孟子搬到了市集之中。而这次,住在隔壁的是一家卖猪肉的商铺,小孟子每天都学着卖肉的伙计讨价还价,还学习伙计剁肉玩。孟母看着儿子的行为,心想不能这样下去,否则儿子将来就变成了卖肉的伙计了。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孟妈妈希望孟子将来能够成为一名读书人,是人人敬重的翩翩公子。所以,这次孟母将家搬到了学校的附近。在学校的附近,处处都是读书声,人人都讲究礼仪规矩,渐渐地,孟子的行为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孟母看到儿子的转变,心里非常的欣慰。这次,她终于不用再搬家了,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不知义 人不学,不知义。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有问题可以追问。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任何事情刚开始容易,持续下来并非易事。最初,孟子搬到学堂附近,学习非常认真。可是,后来却逐渐倦怠,孟子也开始逃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译文】一块玉如果不加雕琢的话,不会成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学习,不会通晓一些道理.
孟母知道以后非常生气,当着孟子的面,拿起剪刀将已经织好的布匹剪断,并对孟子说:“你荒废学业,就和这剪断的布匹一样。布要一线一线地织方能连成一寸,继而是一尺,然后才能有一丈,学习也是这样。只有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才会学有所成。你半途而废,正如这剪断的布匹。”
孟子听到妈妈的话后,幡然醒悟。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后来的一代大儒,被人尊称为“亚圣”。
无论是“孟母三迁”,还是“孟母断机杼”,无不体现了一位伟大母亲对孩子的爱。这个爱并不是溺爱,而是真正的从孩子未来发展而考虑的。
我们当然不需要学习孟母总是搬家,更无需剪掉织好的布,我们应当学习的是那种身体力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