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哭豺狼笑全诗是什么,我哭豺狼笑全诗内容是什么

1977年1月8日,天安门两侧摆满了纪念周恩来的花圈。前一年清明节,天安门广场爆发了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震惊世界的“四五运动”。贺延光/摄在1976年的清明节前后走上天安门广场,是一种冒险行为

1977年1月8日,天安门两侧摆满了纪念周恩来的花圈。前一年清明节,天安门广场爆发了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震惊世界的“四五运动”。 贺延光/摄

在1976年的清明节前后走上天安门广场,是一种冒险行为。

但4月3日,还是约100万人走上天安门广场,4月4日清明节,这一人数大概超过了200万人。

成群的干部、学生、工人和农民戴着黑纱、抬着花圈悼念约3个月前去世的周恩来总理。悼念诗文开始张贴,反对“四人帮”的演说也多了起来,还有人在广场上的松树枝挂上小瓶子,意为“小平”。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韦君宜后来回忆那期间的天安门广场,“有无数的诗,无数抄诗的人”。

这一以悼念为主的活动当时被错误定性为“反革命事件”,先后300余人被拘押。直到两年后的11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中国发布:“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第二天,这则只有239字的消息被国内许多报纸在头版头条刊登,被称为中国开始拨乱反正进程的标志。

天安门诗抄 佚名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我哭豺狼笑全诗内容是什么,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称,这次天安门事件“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

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称,这次天安门事件“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

全诗为: 屹立千秋,英名永垂. 江河悲啸,青山树碑.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雄气压五岳,英风断千河. 荣哀何有尽,万众泪滂沱. 星陨光犹在,花落香更浓. 洒尽周身血,只为旗更红. 清明每。

冒险

很难描绘亲历者在1976年清明节前后几天的心情。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党员韦君宜好像又回到同学中间和大家挽着臂前进,“按自己的意思大喊口号”。她往人群中挤,“只有顾虑怕碰见本单位的人”。

当时是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之一的于光远在那几天则“处在一种很特别的兴奋中”。虽然他所在的研究室因受邓小平直接领导,正处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漩涡中,但他知道,“中国的形势,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化”。

那年清明节前后,于光远在机关不露声色,每天上下班途中,他总嘱咐司机,开车先绕纪念碑一圈,还连续两晚前往天安门广场。4月5日那天,他的车被堵在人民大会堂东门的经历还让他后怕,“那时,只要有人把我的汽车牌号抄下来,就可以给我戴上‘指挥天安门暴行’的罪名”。后来他听说,当时的石油部部长宋振明也是在那天坐车经过天安门前的长安街时,在金水桥边被人抄下车牌号,受到审查。

用时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革委会副主任白介夫的话来说,那时候对“四人帮”的说法不多,敢说“四人帮”的多数是工人,“他们可能因为胆子比较大,但基本上大家都是偷偷摸摸的”。

胆子大的青年里,就有后来被捕的贺延光。1976年清明节前夕,25岁的贺延光率先带领北京崇文区化纤厂80多名青年工人到广场向周总理献花圈,矛头指向江青。1976年5月,他和本厂另外两名同事被捕,几番审讯后被关押进北京半步桥监狱。

全诗为:《天安门诗抄》当代:王立山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注:佚名(yì míng),亦称无名氏,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释义:想要悲伤。

当时23岁的北京铁路分局丰台电务段通信工王海力也带着自己写的血书走上广场。在他眼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人流似海、花圈如山”“显得太小了”。他在血书里写下“敬爱的周总理!我们将用鲜血和生命誓死捍卫您”,并在后面加了三个惊叹号,并署名“中国无产阶级的红后代”。

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的人越来越多,当时因出差留在北京的武汉青年于斌在现场看到,“聚集的有工人、学生、知识分子,也有解放军战士”,花圈也越来越多,“有的很大,几个人抬着,有的很小,一个人端在胸前”。

那些送来大花圈的人里,有北京广播器材厂的职工与家属,有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近千名知识分子、干部和职工。时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会主任的吴德后来在口述文章中写到,在4月4日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作为北京市的负责人,汇报说,送到纪念碑前的花圈有2073个,共有1400多个单位。送来的花圈里,最大直径有6米。

“我们都应该来”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这首声讨“四人帮”的檄文《扬眉剑出鞘》,出自铁Z局山西坞城路三局机电队建筑处机械厂的青年工人共青团员王立山之手

一位女青年曾在回忆文章里记下4月4日清明节在天安门广场见到的景象:“正阳门和纪念碑的松树林里,挂起了一长排用大字报那样大小的纸书写的诗文……由彩旗往北,每隔几米就是一长排花圈,一直摆到天安门前高大的旗杆下面。”

大量的诗文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附近的松柏林、灯柱、华表上。一个青年工人贴出的一首五言诗,被广为传抄,其中一句“我哭豺狼笑”成为不少亲历者回忆天安门诗抄的经典。全诗之后还被张春桥等人拼凑成为“天安门反革命政治事件”的重要证据。

在一束鲜花下面,一首署名“一家老小”写的《花下诗》直言对总理的怀念。韦君宜也在看诗,她拼命在人群中挤,忘记自己“已是年近六十的老太太”。清华大学机械系的党员教师白新桂,每天独自清早出发,晚上回家,并抄下他认为最好的诗词,分次寄给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

在特殊的混乱时期里,当时的人们太需要有个契机,表达积攒已久的复杂情感。当时是广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的关相生从电视上看到了天安门的悼念活动,他后来在口述文章里说:“总理是带着遗憾走的。他走了,很多人不知道中国要走向何方,很迷茫……老百姓心里很苦啊。”

迷茫、忧虑、义愤,复杂的情绪笼罩着当时的人们。于斌在给高中同学的信中追问:“我们的前途在哪里?我们就这样过一辈子吗?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却在原地踏步,以后该怎么办呢?”

与他通信的同学已下放农场,也向他倾诉:“心情怎么也愉快不起来,整天除了劳动还是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修地球’……我这里没有书,你看有什么书,给我寄两本来,也可以消磨一点时间。”

可以说,这些苦闷的心声都以一定形式表现在诗文里。韦君宜后来回忆,在往松树上拴小百花时,她与单位的一位造反派头头“狭路相逢”。这个在“文革”初期曾骂过她的人之后也被军宣队“揪”了,但对方点了点头,说“您也来了”,韦君宜一看,他胸前也有朵小白花,她点点头答:“我们都应该来。”

“我哭豺狼笑”出自王立山《扬眉剑出鞘》这首诗。1.人物简介:王立山,男,生于1953年,1970年在黑龙江建设兵团担任拖拉机手;1976年4月,在"四五运动"中匿名发表悼念周恩来总理的五绝诗歌《欲悲闻鬼叫》,遭到全国通缉,后。

当时去过现场的英国大使馆官员罗杰·加塞德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这次人民悼念周恩来的活动,比我见过的任何国家葬礼都要感人。大批人群的行动是发自于信念……表达着多年来暗流涌动的思想情感。这是……对周恩来去世后所受待遇的愤怒,是对中国未来的忧虑。”

人民的意志

天安门事件当时被错误地定性为“反革命事件”。4月5日,当王海力再次来到天安门广场时,花圈被搬空,松树墙上成千上万朵白花也被冲洗净尽,还抓走了一些守卫花圈的群众。

在这场被亲历者称为“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斗”中,以青年为主的上万群众明知风险,却毅然前往。在国家继续遭受动乱与浩劫的危难时刻,展现出普通人的力量与勇敢。

当隔天列车广播里宣布这几天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活动为“反革命事件”的消息后,“车厢里静得无声”。但于斌没想到,当他下车时与同行的人握手道别时,对方边握手边大声说:“我们四个现代化时再见。”他在回忆文章中回忆,“他语气是那么坚定,带有悲伤,也带有信心”,而“四个现代化”正是周总理在1964年首次提出的任务,在天安门事件中,这成为悼念总理的代名词。

为天安门事件平反是当时人们最关心的问题。1978年8月,获释近两年的贺延光被北京市公安局和崇文区区委联合宣布平反。他前后作了70多场报告。他在口述文章里说:“当时人们要求平反天安门事件的愿望非常强烈。我为什么愿意讲呢?我的问题解决了,可还有很多人没有平反,整个事件还没有平反,给我提供这个平台,我就不会拒绝。”

那时的政治局势尚不明朗。当年10月10日,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报》对天安门事件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在二版刊登了王海力的文章《我们要做无产阶级的好后代》,并配发短评《大有希望的一代》,称“王海力和成千上万青年同‘四人帮’英勇斗争的经历,反映了我国当代青年的主流和本质”“他们是当代青年的精华和榜样,代表了党的未来,国家的希望”。

出自于四五运动。《欲悲闻鬼叫》又名《扬眉剑出鞘》,这是一首纪念周恩来、表达抗击四人帮情怀的诗词,收录于于《天安门诗抄》。这是山西王立山在“四五运动”时期匿名张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首诗词。在众多悼念诗词中,。

两天后的10月12日,《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长篇通讯《暴风雨中的海燕——记青年共产党员贺延光同“四人帮”英勇斗争的事迹》。

上一篇 2023年05月23 08:08
下一篇 2023年05月25 11:25

相关推荐

  • 心宽无处不桃源全诗,心宽无处不桃源出自哪首诗

    人生,总有许多沟坎需要跨越,岁月,心宽无处不桃源出自哪首诗,总有许多遗憾需要弥补,生命,总有许多迷茫需要领悟。有些事,轻轻放下,未必不是轻松。有些人,深深记住,未必不是幸福。有些痛,淡淡看开,未必不是

    2023年05月01 512
  • 有关哲理的诗句,蕴含哲理的古诗100首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4、人

    2023年04月16 287
  • 关于民族团结的诗句,民族团结一家亲七言绝句诗

    精河水奔腾不息千难万险也无法阻挡他前行的脚步7.关于团结友爱的诗句1.嘤嘤鸣矣,求其友声---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5.

    2023年05月13 280
  • 行人临发又开封的上一句,行人离发又开封全诗

    秋思【唐·张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出自唐朝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

    2023年05月01 233
  • 踏破铁鞋无觅处下一句,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全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流传下不少千古名句。这些名句大多都朗朗上口,一语道出了世人心声。这些千古名句,有的是出自名人之口,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全诗,有的却是只知其诗不知其名,诗红人不红。夏元鼎,南宋诗人,今浙江

    2023年05月31 236
  • 近朱者亦的下一句,常说的近朱者赤的下一句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人生成长中一条千古不变的哲理。《一》1.晋朝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之所以

    2023年05月01 310
  • 表达心情好的诗句,心情好的优美诗句

    那一年,白居易中了进士,多年的学习有了结果。他很高兴,进士例行要游慈恩塔,他欣喜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十七人中了进士,他是最年轻的那一个,少年得意,真是令人欣喜。人间太多悲伤,我们应

    2023年06月04 265
  • 龙井茶的诗句,赞美龙井茶的经典句子

    所谓无情对,又名羊角对,即上句和下句各自顺理成章,字词对仗工稳,而内容意境却各不相干,风马牛不相及,且相差越远妙趣越浓;愈不相侔,愈成佳构。无情对产生于明代,大约有600年的历史。明代黄和友人作的“鳝

    2023年04月22 243
  • 暮雨不来春不去下一句,暮雨不来春不去的下一句是

    古诗词经典300句(精华版)一、善于写作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

    2023年05月15 300
  •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乌台诗案受害者有哪些

    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

    2023年06月05 241
  • 离愁的诗句,离愁别绪的古诗20首

    柳在诗词中,代表着离情别意。人们在送别时,会折柳相赠。离愁别绪的古诗20首,当春天来临时,柳条抽芽,点点青翠,喻示着春天的到来,而那随风飘荡的柳条,又何尝不是离人的点点思念呢。30首柳的诗词,其中,有

    2023年04月12 297
  • 悠然自得的诗句,描写悠闲安逸的诗句

    读一读1.【唐】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2.【元】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1.《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2023年05月14 25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