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处暑的古诗,公历每年8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50°时进入处暑节气。(元)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也。”天气的持续高温到了拐点,虽然仍然酷热难耐,但已是转凉的态势。
古人记载的处暑三侯: 第一候,“鹰乃祭鸟”。鹰捕猎鸟类,摆在四周,好像祭天一样。 第二候,“天地始肃”。意思是,天地间开始呈现秋天特有的肃杀之气。 第三候,“禾乃登”。登,成熟的意思。进入处暑,谷物已经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
关于处暑的诗
七夕处暑 清·胤禛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处暑 当代·吴藕汀 南湖无角小青菱。藕节莲房感废兴。处暑凉蛩鸣砌下,鹊桥已断更愁增。处暑。
《咏廿四气诗 ·处暑七月中》
唐·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喝着酒,抚着琴。落叶和微风,草丛中的虫鸣,让人感觉时间的脚步好像慢下来了。
《闲适》(节选)
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门前有自然的流水,与邻居大爷们时不时约到一起聊天喝酒,这样的日子别提有多快活了。
七夕处暑
(清)爱新觉罗·胤禛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1、《长江二首》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2、《次韵毕叔文苦旱叹》宋·赵蕃 尔何不归乎故宇,却向殊方书闵雨。江东数月不得书。
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
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
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
这首诗的作者胤禛,就是清朝的雍正皇帝。七夕与处暑是相距很近的,碰巧的话还会是同一天。胤禛眺望星空,想象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景,但短暂的相会后又是难舍的分别,一想到这里,作者不禁伤感起来。其中“璇霄火正流”,说的是碧空中“大火”星(不是太阳系中的那颗行星,是一颗很遥远很明亮的恒星——天蝎座a星)的位置下降了。这里诗人化用了《诗经·豳风·七月》的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阴历七月大火星位置下移,暑热开始消退,天气转凉,到了九月就要准备冬衣了。
处暑属于“人文节气”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可以称为天文节气,这八个节气是以太阳为参照物,是在立杆测影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同于地文和人文节气,天文节气每一个节气都安排了特定的国家祭祀仪式。
雨水、惊蛰、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可以称为地文节气。这类节气主要以山川大地为参照物,是通过观察自然界水的形态变化,掌握雨露霜雪的转换周期和规律,并参照三候为节的时间规律按比例划分设定的。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袭美见题郊居十首(其八),因次韵酬之以伸荣谢》唐代:陆龟蒙 强起披衣坐,徐行处暑天。上阶来斗雀,移树去惊蝉。莫问盐车骏,谁看酱瓿玄。黄金如可化,相近买云泉。《七月二十四日山。
清明、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八个人文节气,反映了古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农耕的状况和自身的冷热感知。人文节气中只有清明安排有国家祭祀,大暑节气有读五时令的仪式,其他都没有大的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天文、地文、人文三个知识系统的交叉融合,因此包含有丰富的传统知识和精神内涵。
陈广忠《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
霍福《二十四节气与礼乐文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