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上,折柳寄情是令人难忘的一幕。伴随着《送别》那动情的音乐,一群姑娘手捧随风摇曳的发光柳枝,有心栽花花不开的全诗,漫天柳絮飞舞。诗情画意的场景,使人沉醉不已。
折柳送别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习俗,折一段柳条,送与离别之人。别看这一仪式简单朴素,但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首先,“柳”与“留”同音,表达挽留、留恋之意;二是柳树生命力极强,“无心插柳柳成荫”,祝福离人能像柳树一样适应新的环境,健康生活。因此柳在我国文化中,蕴含着浓浓的离别之情。
这是一句谚语,出自《增广贤文》没有另外两句,原文为“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你很用心地栽培花,但是花却总是不开,而只是随手折了一条柳枝插在地上,却长成了一棵郁郁葱葱的柳树。
早在春秋时代,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前两句描述战士出征离别之际,路边杨柳轻轻摇曳,似诉依依不舍之情。柳枝体态优美,细瘦绵长,又有绊住游人之意,被人视为吉祥之物。唐人罗隐的诗《柳》有“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两句,为离别平添了浪漫的诗意。
全诗如下: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译文: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成,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出处:关汉卿〈包。
古往今来,我认为离别诗写得最好的,鲁迅也算一个。鲁迅先生一生写旧体诗不多,只有几十首,其中就有两首离别诗。一首是他送日本友人归国的《送增田涉君归国》:“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嫰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垂杨即垂柳。诗的前两句是写景,画出了日本的秋景之美。后两句是叙情,我将随着友人东去之船,重温我在日本留学时的青春年华。还有《别诸弟三首》之第二首:“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看看,鲁迅把路边的万棵柳树,都化作了离别的断肠花,这比折尽一两棵柳树还强了一万倍。这种夸张,没有人会怀疑作者的真情实感。自古以来,擅写离别诗的高手,哪一个不夸张呢?南唐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位被俘国君李煜用一江春水比喻自己的亡国愁恨,够夸张,但是真情。北宋词人贺铸的《青玉案》结尾“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既是写景,更是言情,一连用了三种景物比喻愁绪:梅黄时节烟雨、满城柳花飞絮、一川绿柳如烟,比喻愁绪之多真是达到了极致。由于这段经典名句,他还赢得了一个“贺梅子”的美称。鲁迅的离别诗,并没有停留在把万株杨柳比作愁绪之多的层面上,而是突然话锋一转,把杨柳都化作了有感情、有温度、有生命的断肠花。这是自古以来离别诗中的绝唱,也让我们看到了鲁迅侠骨柔肠的另一面。(董梦知)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4、译文:读书须用心,能下苦工夫,才会文辞精妙,一字千金。与人说话只能说三分,不能把内心的想法全部吐露给别人。有意栽花花不一定开放,无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