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融入血脉之中的优良家风家训,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中堂神龛供奉“天地君亲师”,是最朴素的家风家训,是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法理依据,是儒家治国安天下思想的集中体现。补壁增色之外,也是人们居家过日子的精神信仰与寄托。是红白喜事,逢年过节祭祀的主要对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神,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民众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先辈宗亲的怀念之情;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民众敬畏天地、忠君爱国、孝亲尚贤、尊师重道的终极价值关怀。于今写成“天地国亲师位”的也很普遍。
天地君亲师被尊称为“五圣”,被“神”化了一千多年,自有其道理。《大戴礼记》中有"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突显了国君的地位和作用。从传统意义上说,家风家训一般以忠孝为主。老规矩不能丢,但应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全面、文明、科学的认知与敬畏,必将成为主流。
天地国亲师代表自然、社会与人。天地为自然,国为社会,天地君亲师指的是什么,亲师为人(还包括祖宗)。将“天地国亲师位”置于堂屋之神龛,意味着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道家崇尚自然,儒家规范社会,而人与人的关系则贯穿了人类发展的历程。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也。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才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佑吾之天,载吾之地,保吾之国,生吾之亲,教吾之师,五尊可敬更可畏,有敬畏之心才是人子。按天地之经义奉之,行之,真诚心敬之,平安随之,福禄随之,子孙盛之。
天不连二(人不顶天):指“天”字里面的“人”不能顶着“天”字的第一横,意为中国古代以天为至上神,主宰一切,人再高也高不过天,甚至还到达不到天。
把“天”字排第一,一说是天理法度高于一切。又谓天是至尊之神,是大自然和人间福祸吉凶的主宰者和支配者。天无日月,何谈昼夜?没有四季的轮回,就没有春夏秋冬的交替,没有这一切的碾转变幻,何谈春种秋收?
地不离土(地不裂缝):地,万物本源,举物之载也!广袤的大地任劳任怨地承载着一切,不争不抢,不抱怨,不诉苦,是默默无闻的奉献着,是付出不求任何回报的“大母亲”。相传土地神能够保四方之安宁,避祸就吉,人们对土地神摆果盛肉,许香奠酒,不仅表达的是对大地母亲的无限敬仰,更是有祈福求财,永保平安的寓意。所以,地”字的“也”与“土”旁写成连笔,不能断开,需要一笔写完,表示国土不能分裂。地要宽阔。
国无缺口:“國”字里边笔划多,象征国家富裕。国外边口字不能有罅缝,象征边疆巩固,外敌难以入侵。不可大于天,但至少与地一般大,以示我国富有四海。
君不开口:指“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须封严,不能留口,谓君子一言九鼎,不能乱开。
君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君,尊也。——《说文》 赏庆刑威曰君。因此尹的一撇应该不挨着口,谓嘴不架在事务上。
亲不闭目:指“亲”(親)字右上边的目要开口,做到心明眼亮。谓亲人和朋友要真心对待,不能遮遮掩掩。更不能坐视不管。人之至亲,是为父母。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和地。古人对“亲”字的理解还包含:对长辈要尊重孝顺、对同辈要仁爱友好、对朋友要宽容仗义、对晚辈要提携爱护、对夫妻要尊重礼遇。
亲不闭目,也象征双亲长寿。
师不当撇(师不带刀、师不横眉、师不撇头):①指“师”(師)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撇开),应永记恩师教悔。②旁边的币上那一横一定要正,喻爱财取之有道。③谓为师者以文为业,以文服人,切不可师者行武动刀。④师不能并肩,币字要写下一点。 最后一竖宜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谓师者谦逊自律,学养深厚。⑤師字旁边的两个口字不能封严。徒弟不懂的事问师傅好开口说。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偏不倚。
师是培养塑造一个人的灯塔,师之概念不仅仅是简简单单传授你技法的老师,亦不仅仅是一两本使你受益终身的书本,更多的是能够以德服人,并立标杆树榜样的精神导师,他是一种指引,更是一种鞭策。师可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私塾先生、学校老师,但从更广度的范围讲,师亦是“尧舜禹汤文武”式的先古圣贤和时代楷模。
亲与师字体略小。
位要端固:最后的“位”字,要用正楷字书写。位一定要端正稳固、略宽,寓意凡人要做好份内之事,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可越位。位不离人,谓立字最后一横要与人字的一竖相连。“位”字要写正当间,寓意江山稳当,国泰民安。
两边的写法很多,如x氏昭穆,或X氏历代宗祖,这是祖宗,写在右;九天司官,或九天东厨司命,这是一切天神,写在左。左右两边的字小,且左边上不高过君(国),最高与国齐平;右边家神与亲齐平或略低,忌与国平,以示臣服于国(君)。
神榜两侧常见的对联
“天地君亲师”下一句是“师徒如父子”。这句话的意思旧指天、地、国君、双亲、师长,是人们必须尊崇的,师徒关系如同父子关系。君:国君。亲:父母。出处:1、刘林仙等《薛仁贵征东》二十回:“常言道:‘天地君亲师,。
1.东鲁雅言诗书执礼。
西京明训孝悌力田①;
横额:耕读传家
2.金炉不断千年烛。
师徒如父子。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刘林仙等《薛仁贵征东》二十回:“常言道: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
玉盏常明万载灯;
3.天高地厚国恩远。
祖德宗功师范长;
4.绳其祖武唯耕读。
贻厥孙谋在俭勤②;
横额:绳其祖武或克昌厥后
5.遵祖宗明训克勤克俭。
教子孙正业曰读曰耕。
横额:慎遵祖训
6.一念不忘天地德。
寸心常报祖宗恩。
天地君亲师没有下一句,它是单独的一个短语。天地君亲师,为中国儒家祭祀的对象,多设一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等民间祭祀的综合。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中国古代以天为至高神,主宰一切,以地。
7.祭祖宗一柱清香必诚必敬。
教儿孙两行正业曰读曰耕。
8.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读书耕田。
9.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0.高怀同霁月
雅量洽春风
注:
“西京明训孝悌力田”,其实还有另一层内涵。南北朝至隋朝时期,有一个叫颜之推的人,他著有《颜氏家训》一书,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其本人在书写《颜氏家训》时正是在“西京”为官,那么,“西京明训孝悌力田”这句话,也被解读为代指颜之推倡导的家训文化。
天地君亲师的后一句为“仁义礼智信”。荀子中关于天地君亲师的论述见于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 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 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
②绳其祖武见《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指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比喻继承祖业。”绳:承,继续。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标准、法则。其:代词且。祖:祖宗。武:脚印,足迹。这也是“武”的本意,左传里边有止戈为武,寓意“武”的最高境界是停止“武”。整个词的意思其实是拿着戈矛(武器),捍卫祖先的荣耀,跟着先辈们的足迹走下去。
贻厥孙谋[yí jué sūn móu]见《尚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贻:遗留;厥:其,他的;谋:计谋,打算。为子孙的将来作好安排。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勤、俭、耕、读是发展的动力,也是持家的要决,人之一生应该在这四个字里面度过。有许多官员临老退休后,仍旧回家耕、读,可见这四个字的重要性。人不能真正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就不但会生病变质,而且会步入平庸。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其实耕读并不仅仅代表费力、读书。而是要我们自强不息,追求进步。耕不但代表耕田耕地,还代表辛苦劳作,而读不但代表读书识字和写作,更代表的是识大体,明大理,耕读相结合代表的是智慧、正义、忠诚等,老祖宗要我们勤加耕读是一生得来的宝贵经验。境界追求与生活作风给后人立了标杆。
勤俭节约,力戒奢靡,是传统家风最普遍的内容。持家不可不俭,兴家不可不勤。勤可富贵,俭可养德。克勤克俭,秉持勤俭持家的优良家风,必然家道兴旺,家运昌盛。
附录:天地君亲师另解
二人力大头顶天, 土也成地两相连, 君王不宜开金口, 双亲闭目不管闲,先师始末分高下,人立两旁位中间。
这里与上文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天”字人要顶天。寓意人要顶天立地,做大丈夫。二是“親”字目要紧闭。亲当父母讲,儿孙的事不看不问,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也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