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
今天教孩子背诵的古诗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水光潋滟晴方好的下一句是山色空蒙雨亦奇。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2、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
诗词大意:
刚开始晴天,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很美;后来下雨了,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如果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适宜。
背景故事:
水光潋滟晴方好,这首诗的下句是: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泛滥晴方好下一句,西湖,古称钱塘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历史古迹而闻名,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宋四家”。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出生于四川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的后代。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的“三曹父子”齐名。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轼名字中的“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好品茗,亦雅好游玩山林。
宋神宗熙宁六年,苏轼因与当朝宰相王安石变法思想不一致,外调离京,来到杭州任通判。期间,他常常陶醉于西湖山水之间,甚至说过“故山归无家,欲买西湖邻”,还自命为“杭人”,留下了大量的描写西湖美景的优秀诗词。一个初夏时节的清晨,天气乍晴乍雨,时而艳阳高照,风光明丽;时而沥沥细雨,景色朦胧。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朝代】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邀约几个朋友宴游西湖。面对美不胜收的美景,才情横溢的诗人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中以第二首尤为著名。
企业回用过化妆水后,就到了麦吉丽逆时光精华肌底液(小银管)的“表演”时间了。将小银管精华在手心温热,从下巴往太阳穴的位置打圈提拉轻按;再将双手交替从锁骨中心向上,经咽喉摩擦至下巴处,抚平颈部细纹;最后再用中指和无名指沿法令纹轻柔提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上两句诗写了西湖的山光水色,但从诗人对西湖的深厚情感看,他感受到的远远不只是雨和晴,山与水;西湖还有许多景物能勾起诗人的情思。但是,他并未紧承前两句去写,而是敞开想像,写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名句。显然,这是才思敏捷的诗人触景生情、巧手偶得的绝妙比喻。他用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比喻,将西湖比作闻名遐迩的美女西施,贴切地比出了湖山的风采神韵。西施,位列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湖与西子,一个是美景,一个是绝代佳人,天生丽质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诗人借助于联想,将他们二者联系起来,赋予了西湖以生命。而西湖也因一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从此有了西子湖的美称。
另外,这首诗的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意是指诗人在湖上饮酒时,看到的先晴后雨的西湖美景。但是“饮”字用得十分巧妙、别具匠心。酒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西湖的秀美风光,诗人把这西湖美景引入心中,早已在诗情画意中如痴如醉了。在整首诗中,诗人不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胜境进行了全面评价,留给人们一个极大的艺术想象空间,即使从未到过西湖的人,读了如此美妙的诗句,也会如身临其境,感受到西湖秀美的风光。其诗情画意,至今仍留在西湖游人的心中,可见其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
水光潋滟晴方好下一句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诗出自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全诗如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释义:天清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