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有两大主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其中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全诗翻译,诗中大多表现了盛唐时期将士们功名万里外壮志报国志向,歌颂了将士们一往无前的豪情,赞美了他们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唐朝那些著名的边塞七绝诗。
这些诗排名不分先后,但最后三首无疑是第一梯队,并且这三首都有成为七绝压卷的实力。
谁最终是压卷之作,千年来仍是争论不止,我等只能仰望和膜拜。
《塞上曲二首·其二》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后汉书·班超传》中,有一句表现班超的心愿是“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只要能保卫祖国,即使自己不能活着返回玉门关,也在所不惜。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浓浓乡情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是景物描写,在大漠的夜晚,举目远望,入眼的是一副月夜边塞图。
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茫茫积雪,城墙下月光如霜,铺满整个城外。夜晚本就多思,何况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突然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将士思家之情,家在万里之遥,只能看着家的方向发呆。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谁都是有家有妻儿老小,五千男儿背后是五千个家庭,战争带来的伤害,对他们同样很残酷,军人战死的悲壮,家里人的命运就也值得同情。
《碛中作》
岑参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 注释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参曾两次出塞,天宝八载(749年),他毅然投笔从戎,西行到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将军的幕府里做幕僚,这首诗就是他初赴边疆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首句写大漠的苍茫雄浑,漫漫西行路,感觉到了天边海角,又显示出了大漠野旷天低。
第二句眼见月圆而人不能团圆,自己的乡情难耐。
后面两句又回到现实,晚上了今天哪里宿营休息,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前两句是写实,写田园牧歌的异域风情,傍晚时分牧马归来。夜月初上,“戍楼间”洒满了银色的月光,军营上空飘荡着悠扬的羌笛声。
后两句是虚写,夜色之中,诗人迸发出奇思异想,想问梅花何处落,风答道风吹一夜满关山。
《梅花落》属汉乐府横吹曲,这里也是军营上空悠扬传出的,曲子内容是倾诉离情别绪。
这首诗虚实结合,使诗歌既逼真又灵动;既有工笔描摹,又有大笔濡染,使诗歌既细腻又壮阔。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后两句是对戍边将士们的表现,虽然戍边时间漫长,战事频繁,战斗艰苦,敌军强悍,边地荒凉,但守边将士仍壮志不灭,而是历练得更为坚强,斗志更加高昂,立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借《凉州词》这个唐乐府旧题,写出了军营一次出征前的壮行酒宴。酒是葡萄美酒,杯是夜光杯,酒香四溢,大家正在享受眼下这一刻,开怀痛饮,一醉方休。何况这时候乐队奏起了琵琶,那急促欢快的旋律,更像是催化剂似让将士们举杯痛饮,场面壮观。你们不要笑话我们喝多了,喝醉了,因为今天就是要喝个够,马上要上战场了,都知道自己的命运,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凉州词·其二》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作者通过这些边塞辽阔荒凉的景象,来表现戍边将士复杂的思想情感。
山川黄河的雄阔苍凉,气势雄伟 ,浩浩荡荡孤城孤单冷清,将士们万里孤危。羌笛你何必去吹奏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姗姗来迟?玉门关好歹还能等到春光,一过了玉门关可是连春风都吹不到啊!
《出塞二首·其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这首诗具有一种宏大的视野和深沉的历史意识,前两句就先声夺人,用互文的写作手法把读者带进宏大的空间和久远的时间,即悲壮又让读者震撼。
这边关从秦汉至今,千百年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征人却换了一代又一代,只是只见征人去,不见征人还,何其悲壮。
后面两句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的希望。借汉朝大将李广和卫青的典故,表达了他思良将,保家国天下太平的愿望。
2、全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