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有一首七绝诗曰:“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首诗既颂扬了“定力”,也颂扬了“磨砺”。其中“乱云飞渡仍从容”颂扬的就是“定力”。
这个定力,伴随着毛泽东的革命历程和艰难困苦的斗争生活,展现在他指挥若定的战斗诗篇中。如《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暮色苍茫看劲松全诗译文,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我自岿然不动”,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危急形势下,这是何其惊人的定力。这定力来自哪里?来自于早就谋划好了、准备好了,更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支持,来自于上下一心、军民一心、众志成城。
庐山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诗中赞美了遒劲的松树品格.它昂然挺拔于天地之间,尽管乱云翻滚,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它仍然是那样的泰然自若,昂扬着一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
这个定力作为经验总结后来写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这就是通过“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的研究,形成打破敌人在不同条件下对我围困的办法。文章指出:“由轻敌而发生的对于准备的放松,和由被敌人进攻所吓倒而发生的惊慌失措,都是应该坚决反对的不良倾向。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这定力作为谋划和准备,最了不起的是党的七大前后,毛泽东形成了建立东北根据地的战略预见。他说:“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东北的地域条件和大工业基础,最有利于打破围困。解放战争正因为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才有了摧枯拉朽解放全中国之势。
这个定力,在新中国建立后伴随着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捍卫国家独立的斗争历程中,展现在他坚定不移地维护独立自主的战斗诗篇中。如《七律·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从新中国自成立时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采取了封锁、禁运、围困的政策。当苏联赫鲁晓夫集团背信弃义并干涉中国独立自主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雪上加霜,何其严峻!“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表现了毛泽东在严重围困面前,无比强大的战略定力。他始终将斗争锋芒对准对中国独立自主危害最大的势力,坚定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家和人民,坚定地走独立自主的道路,维护站起来的中国的“岿然不动”,并对后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时,中国仍能“岿然不动”产生着重大影响。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译文:暮色苍茫中看那傲然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
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一些人要歇斯底里地围堵中国是不奇怪的。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因为有了定力,今天的中国更能“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作者为原中央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译文:暮色苍茫中看那傲然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