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读诗词,感觉朗朗上口。
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后来,我们知道,这是因为诗词有格律,赋予了诗词音乐美,所以我们读起古典诗词来,会觉得十分顺口。
可是,有一些诗词却不那么“顺口”,有点难读,苏轼的《琴诗》就是这样一首“难读”的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下一句是“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句诗的全篇是:《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 【宋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原诗译文: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里就可以看到朝阳的升起。我不惧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已经站在了最高层。原诗分析:第一句中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
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隐娘初读时,颇有些拗口。这首诗到底讲了什么,隐娘试着翻译下: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中,它不会发声呢?如果说声音来自手指,那为什么大家不就在手指上听声音呢?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必须要人和琴的配合才行。
这是一首经典的哲理诗。
落霞与孤鹭齐飞的下一句是哪一句,此诗,以琴和手指举例,两句都是一假设一反问,寓答于问,说明要奏出悦耳动听的曲调,需要手和琴和相互配合。
苏轼真是善于用诗来讲道理,他所用的意象也简单明了,却能让人秒懂。
探究声音和物品互相作用的,唐代诗人韦应物早在《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中就有描写: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水本身是安静的,石头中本来也没有声音。为什么它们两相冲击后,就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韦应物困惑于这种自然现象,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感悟呢?
人的心灵本是没有喜悦和悲伤的,在碰到外物或事情相激时,会产生悲伤或喜悦的情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人生,如果真能如书中所说,心静而不起波澜,就真是得道成仙了。
韦应物此诗是一首禅意诗,苏东坡这首又何尝不是呢?
在与《彦正判官书》中,苏轼曾说,这首《琴诗》是听别人弹琴时有感而作,并自认此诗为偈。偈,意为佛经中的唱词。
佛经《楞严经》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
隐娘读苏轼的这首诗时,感觉这不像诗,准确地说,不像唐诗那么诗意,那么美,整篇都是议论。而这,正是唐诗与宋诗的区别。
下一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全诗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
唐诗感性,宋诗理性。
宋代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近代学者陈衍也提出这个观点:宋诗是“学人之诗”。
这两句出自北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
意思是说,宋代诗人学养丰富,写诗的多是学者,学者理性、理智的东西太强了,就会抹杀掉一些诗意的东西。
我们试着举例:
唐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宋诗: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读了苏轼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