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儿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既属于每一位天真可爱的孩子,也属于每一位心如赤子的大人。宋人章良能《小重山》词云:“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游既然堪寻,风光如旧;旧心亦可追寻,永葆童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云,“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愿我们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永怀赤子之心,成为书写自己人生诗意篇章的词人。
春风知解意 斗草放纸鸢
古诗词里的儿童,从春风里散开的书卷开始,春风吹过了书页,吹散琅琅书声;散学归来,春色正好,春风无限,于是“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南朝梁时,丘迟《与陈伯之书》中云:“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二三月天,春风和煦,春草依依,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温暖,欣欣向荣,积蓄着生命的力量,喷薄出一个旷野的春天。就在这样一片翠绿的生机中,活泼的儿童出场了,带着散学归来的琅琅书声,带着清风吹翻的页页书卷,带着田间小径上爽朗的笑声。他们一路奔跑着、雀跃着、欢笑着,归来了。他们在春风如醉的绿茵上,趁着东风放飞纸鸢,放飞孩童纯真的欢笑和幻梦,带着青草和杨柳的气息,和着春风的脚步,直上云霄,跌入白云的梦里。
花草是春天最温柔的礼物,也是孩童们最喜欢的游戏。纸鸢放飞梦想,飞上云霄;“斗草”则亲近大地,充满童趣。
春日田园杂兴(其五)
(宋)范成大
社下烧钱鼓似雷。
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
知是儿孙斗草来。
斗草分为“文斗”和“武斗”两种方式,孩童之间多为“武斗”。武斗时,两人各拿一植物的茎,两手分持茎的两端,双方交叉使植物的茎勾连,然后各自用力,谁断了即为输家,没有断开的便是赢家。唐代白居易《观儿戏》中即写道:“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可见唐时斗草之趣。宋时斗草习俗更盛,如晏殊《破阵子·春景》词中云:“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其五)中亦写儿童斗草酣畅之态,“青枝满地花狼藉”,枝条四散,满地铺开,花朵狼藉,意兴正酣,儿童斗草的热闹与欢快,都融化在这无边的旷野与绵延的绿意之中。
村居共田园 采莲又扑蝶
当春风再次拂过江南,带着夏日的絮语,村居屋舍,小桥流水,亦被青绿环绕。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刘熙载《艺概》中云,“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稼轩《清平乐·村居》一词,即为此中典范。全词清新自然,如溪水潺潺,清流澄澈;亦如芳草萋萋,满地生机。在这一片和谐宁静、朴素安适的村居生活中,闲卧着一个可爱的儿童。“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喜”字,爱意尽显;一个“卧”字,将儿童的天真、活泼、顽皮、悠闲刻画得淋漓尽致。
有“溪头卧剥莲蓬”的闲适儿童,便有“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勤耕小儿。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2.描写儿童生活的诗句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也傍桑阴学种瓜。
同是夏日时节,稼轩词中,有小儿于溪边卧剥莲蓬;石湖诗中,有童孙于桑阴学习种瓜。大人们白天下田除草,晚上搓麻纺线,各司其职,都在辛勤耕织。村庄里的孩子们,虽不会耕织,却也不闲着,他们在桑树下,正学习种瓜呢。“童孙未解供耕织”,着一“未”字,写出儿童的自然天真;“也傍桑阴学种瓜”,着一“也”字,写出儿童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全诗在一“未”一“也”之间,在“未解”与“也学”之中,写尽村居儿童的纯真童趣。
池上二绝(其二)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其一)
松阴一架半弓苔。
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
儿童误认雨声来。(其二)
院中捉柳花,庭前误雨声,这份天真烂漫,不禁让人想起春日里在广袤田间追逐黄蝶的那位孩童:
宿新市徐公店(其二)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1.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2.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李涉《牧童词》3.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4.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
溪边学垂钓 牧童正悠闲
溪边儿童能卧剥莲蓬,亦能学习垂钓。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此诗写一个孩童在水边聚精会神学习垂钓的情景。“蓬头稚子”写其童真形貌,“侧坐莓苔草映身”写其垂钓环境。“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则写其动作和心理,体现其初学垂钓之态和专心垂钓之心,亦显机智与纯真。全诗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溪边儿童垂钓图。
溪边垂钓多自在,林中牧童亦悠闲。清代诗人袁枚所写《所见》,便描绘出一个在林间意欲捕蝉的可爱孩童:
所见
(清)袁枚
描写儿童的古诗如下。1、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3、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4、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5、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6、童孙未解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助人为乐的小牧童。诗词中亦有陶醉于山野乡间,悠闲自在的小牧童。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芳草遍地,广袤原野之中,晚归的牧童吹奏着短笛,在夕阳和晚风声中带来大自然的讯息。饭后闲卧,潇洒自然,恣意投入自然的怀抱,明月相伴,好梦酣然。再如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亦写这样的小牧童: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篇1 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2、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宋·苏轼《花影》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
短笛无腔信口吹。
结语
愿我们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阅遍沉浮,内心永葆童真。
流程编辑:u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