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景写哀”和“哀景写乐”是两种文学表现手法。说到它们,人们常常引用《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说明: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前两句以乐景写离别的哀伤;后两句以哀景写归家的喜悦。这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表达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一、以乐景写哀
“乐景写哀”是文学作品中极易打动读者心灵的一种反衬手法。历代文学大师们大多采用过这种手法。
《红楼梦》第九十六至九十八回写王熙凤设局,用“调包儿”的办法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林黛玉通过傻大姐之口得到消息,气迷心窍,饮恨而亡,用的就是“乐景写哀”的手法。一方面,贾宝玉被蒙在鼓里,以为真要与林黛玉成婚了,“直乐得手舞足蹈”,完全改变了平日昏聩之态。“一时,大轿从大门进来,倒也新鲜雅致……”好一派喜庆的场面!另一方面,林黛玉却在直声喊叫:“宝玉!你好!你好……”尔后,“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潇湘馆里除了紫娟等两三人的哭声外,“唯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这样,就用贾宝玉成亲的欢快场面有力地反衬了林黛玉凄苦而死的景象,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一对纯真心灵的无情残害。从而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灵,乐景写哀情的古诗20首,使之受到震撼和强烈感染。,
鲁迅先生在《祝福》这篇小说里,出色地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用祝福的欢乐景象来反衬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精心塑造的被封建制度吞噬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坚强,人世间应该有她生存和发展的余地。但是,她所处的社会,她本身的遭际,不允许她正常地生活下去。她嫁给一个小女婿(打柴为生,比祥林嫂小十岁),已属不幸,后来又经历两次丧夫,两次到鲁家为仆。独生子阿毛被狼吃掉后,她痛楚而失神地念念不忘,竟使人们由同情到引为笑料。她怕死后被两个死鬼男人争夺而捐了门槛……她为了生存下去,付出了一个女人所能付出的最大努力,但终不为黑暗社会所容,最后沦为乞丐而流浪街头。当她满怀疑惑和感受着极度痛苦死在雪地了的时候,其时正是鲁四老爷家陈列福礼、恭请福神的时候,也正是鲁镇“爆竹声连绵不断”,雪花团团飞舞,其乐融融的时候。这样的反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的悲剧色彩。祥林嫂个人的悲剧,其实也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好地揭示了小说的深刻主旨。
“乐景写哀”也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反衬手法,它可以使诗歌获得深刻而别致的艺术效果。情看贾至的《春思》: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走的时候,正值春天,杨柳依依;我回来的时候,又逢冬季,白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情,更添其哀。《硕人》:“手。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先秦《诗经》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杨柳依依是春天的美景,但是在这个时候男。
诗的前两句,诗人着意渲染春天绚烂的景色:春草嫩绿,杨柳鹅黄,桃花艳红,李花洁白,色彩是那么的鲜艳悦目;春草丛生,杨柳飘拂,桃花缤纷,李花满簇,形状是那么的明媚动人,再加上迟迟春日,和煦东风,扑鼻花香,使人如身临生机盎然的美好春景中。后两句就转到了愁思:东风不能遣恨,春日但教添愁。前两句所咏美好之风景,在此全化为春恨之根源。由于诗人抓住了情与景暂不和谐的矛盾,以乐景反衬哀情,有力地表现了自己深沉的哀怨。
二、以哀景写乐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某人在遭遇逆境时不消沉、不颓废,却是坦然笑对之。当然,这种笑的内涵很值得分析探究。
其实,这就是“以哀景写乐”。“以哀景写乐”这一手法在古典名著中和一些诗歌里都时有所见。
第一次,写曹操率众行到乌林之西的山川险峻之处,他“仰面大笑不止”。结果,笑出了个赵子龙,在众将奋力抵御时,曹操“自己冒烟突围而去”。
第二次,写曹操率败兵行到葫芦口,军饥马乏,曹操令军士暂歇,他自己坐于疏林之下,又一次“仰面大笑”。结果笑出了个张翼德。于是,他“大惊,弃甲上马”,仓皇脱逃。
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有哪些 以乐景衬乐情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曹操的三次发笑,都属于“以哀景写乐”,这是一种变态心理的反映。曹操是一位有雄才大略而又诡谲狡诈的人,在几乎陷于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他的心情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得到平静的。想当初,八十三万大军屯于江岸,横槊赋诗的雄姿,不可一世的气概,是何等的踌躇满志!到如今却落得个全军复没,惶惶若丧家之犬,怎不令他感慨万端!他本应该是垂头丧气、闷闷而行。但曹操毕竟不同于等闲之辈,他有独特的性格特点。故他强打精神,一笑再笑,佯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这其实是他狡诈心理的最好写照。这种自我解嘲的笑,有悖生活情理的笑,深刻地揭示了这位乱世奸雄的内心世界。
“以哀景写乐”的表现手法,在诗歌里的应用也不在少数。如,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陈然烈士的“面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等,都表现出了革命的英雄气概和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