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记载,曹操仰慕徐庶大才,由谋士程昱设下伪书计,终于使得徐元直“弃明投暗”,徐母因此羞愤自尽。徐庶立下誓言,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计出一谋。
刘备虽然对徐庶依依不舍,但他一方面不忍绝人亲孝,也担心一旦徐母被害,会落下离人骨肉的骂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徐庶究竟对刘备有所感恩,离别之际,向刘皇叔举荐了南阳卧龙先生诸葛亮。
而历史所载的情况,与演义的说法却有些出入。史载诸葛亮在出山前,颍川一共有三个好友,分别是徐庶徐元直,石韬石广元、孟建孟公威。后两位,就是刘关张冒雪二次访孔明不遇,在路旁酒馆里见到的两位饮客,高声唱和着“呜呼久不遇阳春”的乱世离歌。后来这两位饮客,加上前面的徐庶徐元直,先后都投奔了自己心目中的“阳春”——曹魏政权。
徐庶进曹营的下一句话是: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用以比喻不善言谈或是惜语如金的人。徐庶进曹营所属历史典故,主要讲述了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
徐庶的经历,在志书中记录不多,三国演义中也没有太多记录,星星点点多出现在别人的口中。据说,历史是这样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时在颍川游学的徐庶为了躲避战乱,就带着母亲徐氏和自己一家人南下投奔荆州居住。
那时荆州,仍是一方乐土。来到荆州,他认识了躬耕于南阳郊外的诸葛亮。几年后,地方军阀刘备来到荆州,刘表将他安置在新野。徐庶化名单福向刘备自荐,刘备很是高兴,就把他留在帐下做了谋士。
这是一句常用歇后语,叫做: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一言不发,中性词, 一句话也不说。暗示有自己的想法或见解。
不久,刘表死去,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蔡氏奉行不抵抗政策,献了荆襄九郡,刘备无奈何率众南撤。就在这次兵乱中,徐氏老太太落在了曹操之手。徐庶无奈只得投奔曹操而去。
许多年以后的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在一次对曹的军事行动中,得到了好友徐庶和石韬的消息,徐庶只是光禄勋门下的右中郎将,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下一句是,根本没有进到曹魏的政权核心,很是感慨。
史实上,在这之前,徐庶已经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在徐庶出走曹魏之前。闻之母亲落入他人之手,徐庶离开刘备投奔曹操的确出于不得已。但是,徐庶走马的时候,正是刘备一生中最狼狈不堪的时候,他的出走多多少少要扣上背主求荣的不光彩帽子。
“徐庶进曹营”的下一句是“一言不发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出自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
而《三国演义》一书中,儒家忠君报国思想深重的罗贯中,对徐庶忠孝两全的美德给予不少笔墨,大书特书一番,想来也是出于尊刘贬魏的创作思路,表现汉裔正统的刘皇叔仁德布于四方,树立徐庶忠孝两全的道德标杆。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典故:徐庶本为刘备身边的一位大将,为刘备效力,后来却投奔了曹操。他投奔曹操是不得已而为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
由此,徐庶的忠义形象饱满丰富了许多,尽管他谋略过人、才华出众,但不愿再为曹氏出谋划策。在曹魏终其一生,未在政治军事上展露才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这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由来。(图片来自网络)
徐庶进曹营的下一句歇后语: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因:徐庶是诸葛亮的密友,曾更名单福,先于诸葛亮辅佐刘备。据悉,曹操简洁害死了徐庶的母亲,庶虽然被迫加入曹操阵营,但是他答应母亲要做正直的人,所以立下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