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不仅在统兵治边上才能卓著,而且在诗词文赋方面才华奇绝。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城门人开扫落花的前一句,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戎马倥偬之余范仲淹所写的《渔家傲·秋思》和《苏幕遮·怀旧》等边塞诗词,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
《渔家傲·秋思》一词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一首生动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通过展现悲凉肃杀的战地风光,摹写沉郁复杂的将士心境,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期许和对普通士兵的关切。词的上半阕托物寄兴、抒情蓄势,描写了西北边地寒风萧瑟、大雁南飞、满目荒凉的自然景象。特别是“长烟落日孤城闭”,使人联想到唐代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下半阕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描绘了戍边将士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状貌。全篇意境开阔、形象鲜明,作者把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紧密结合,将爱国之情与浓重乡思有机交融,表现出抵御外患、心忧社稷的家国情怀。
未曾见过真实的岳阳楼,范仲淹居然能创作出旷世奇文《岳阳楼记》;而戍守一方边关、具有切身边塞经历的范仲淹所写的《渔家傲·秋思》,在中国诗词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广泛赞誉,当代诗词学者刘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一书中写道:“此词写边塞征人思归之情与边地苍凉之景,虽有思归之情而无怨尤之意。”当代词学家、文史学家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一书中做如下评价:“此首,公守边日作。起叙塞下秋景之异,雁去而人不得去,语已凄然。‘四面’三句,实写塞下景象,苍茫无际,令人百感交集。”
边塞诗词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将边塞题材写入诗歌的先例,如汉武帝时以公主名义下嫁乌孙国王的刘细君,其所作《悲愁歌》就是一首倾诉对故土与亲人的无尽思念,表达重回故乡强烈愿望的边塞诗。进入魏晋南北朝,边塞诗词逐渐增加,至唐代三百年,边塞诗词繁盛博兴,成为唐诗中一道俊逸壮丽的风景。两宋之时,一些文人如辛弃疾、陆游、周邦彦等,以边塞题材填词入诗,多有佳作问世。
大漠孤烟直下一句是长河落日圆,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原诗欣赏如下:
千百年来,《渔家傲·秋思》之所以在众多边塞诗词中拔得头筹,关键在于范仲淹既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统兵打仗的边塞主帅,对边关凄恻悲凉的自然环境有着切身体验。在边塞的斗争中,为国担忧、边患未除、功业未立的多重矛盾引发他的精神煎熬。更何况范仲淹素来就心系百姓、惠泽民生。《渔家傲·秋思》中的一字一句,都是范仲淹本人与戍边将士甘苦与共境遇的真切表达。范仲淹的经历是其他边塞诗人所少有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句极写大漠、长河的平坦空阔,从而描绘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外大自然的景色。其精工神奇之处,首先在于对塞外广袤无垠地区空间的高度艺术概括:“大漠”“长河”四字,力重万钧、雄浑硕博,是大笔涂抹。
当然,也不是所有经历过边塞生活的诗人,都能写出如此苍凉悲壮的诗词。诗人有什么样的襟怀,作品就有什么样的境界。作者的思想境界往往决定了作品的高度。看看范仲淹《岳阳楼记》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就能够推测出,也许只有范仲淹这样“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朱熹语),才能写出《渔家傲·秋思》这样的旷世绝唱。
“大漠孤烟直”的下一句是长河落日圆。此诗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诗句写出大漠、长河的平坦空阔,。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0日16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