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的诗句,脚踏实地的名人素材

苏东坡是文人吗?40余年创作生涯,4800多篇文、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数量居北宋文学家之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苏东坡是文人吗?40余年创作生涯,4800多篇文、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数量居北宋文学家之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千古传诵的句子,真是他想要留给这个世间的吗?也许是,也许又不是。每次读到苏轼诗文,总有一种莫名的困惑萦绕心头:苏轼留给世间的究竟是什么?

辞世的前几月,苏轼给朋友写了封信,确信此生没有虚度,因为完成了传世著作,儒家事业总算有了交待:“某凡百如昨,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赐予苏轼“文忠公”谥号的是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他感叹苏轼未尽的王佐之才:“放浪领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但在学生秦观眼中,政治才干与文艺创作不过是“与世周旋至粗者”,老师最大成就是道德修养上的“性命自得”。若徜徉于西子湖畔,漫步苏堤之上,或在孤山脚下的楼外楼小酌一番,则有文人雅士一边品尝“东坡肉”,一边欣赏子瞻先生的墨迹。

其实,在苏轼身后的物质与精神世界里,还散落着更多的生命与文化焦点,琳琅满目,触处生春。苏轼自言“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耳”,宋代人也以“文曲星”目之。神仙在尘世间可以幻化诸相,诸相非相,苏轼的本真总令人琢磨不透。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看京剧的时候,觉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何等威风!但在北宋政治现实中,开封府判官却是个劳碌命。司马光曾形容开封府狱讼繁多,“自旦至暮,耳不暇听,目不暇视”。苏轼在熙宁二年冬来到这里做代理判官,干了整整一年。之所以有此差遣,乃是拜王安石所赐。王安石在朝中正主持变法,苏轼屡次表达异见,王安石遂“欲以吏事困”之,就是说,要让你忙得不可开交,更不可开口。据说苏轼在开封府“决断精微,声问益振”,锻炼了处理繁琐政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今后的仕途中得到验证。

从建安七子刘桢的“沉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开始,感慨沉沦下僚、俗务缠身就是中国古典诗文的一大主题。但苏轼却似乎没有什么抱怨,他不仅将政务安排得井井有条,且完成得极为潇洒。据《梁溪漫志》记载,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经常在西湖边上办公,早晨从涌金门泛舟而来,中午到普安院吃饭,于冷泉亭据案断决,处理公文时“落笔如风雨,分争辨讼,谈笑而办”,完事后与僚吏剧饮,傍晚则乘马以归,道路两旁灯火通明,站满了人,等待一观太守风采。

苏轼何以有此“超能力”?开封府的魔鬼训练可能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清波杂志》道出了根本原因:

番江寓客赵叔简编修,宣和故家,家藏东坡亲书历数纸。盖坡为郡日,当直司日生,公事必着于历,当晚勾消,唯其事无停滞,故居多暇日,可从诗酒之适。

原来东坡有工作日志,当天事务当天了结,并在日志上用笔勾画,从不拖延。这些工作日志在南宋成了书法墨宝而为人珍藏。

关心民瘼,勤政为民,不怠政,不懒政,即使没有那些劳什子诗词,苏轼也应该留名史册。他在杭州赈灾浚湖,除夕夜还野宿在城外。他在杭州设立公立医院“安乐坊”,三年之内治疗了一千个病人。他在密州斋戒吃素,为受到蝗灾的人民祈福。他将药方用“大字报”抄写在密州市镇,让看不起病的百姓得到帮助。

脚踏实地的诗句

徐州发洪水的时候,他几十天过家门而不入,说“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不是在抗洪前线慰问性的“走一遭”而已,而是住在城墙上两个多月,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徐州富贵人家准备逃难而去,苏轼硬是拦在城门口,劝说他们留下。奋战四十五天后,脚踏实地的名人素材,洪水终于退却。他在黄州还成立“救儿会”以改变当地溺婴的陋俗,又募捐钱款,向那些应允养育婴孩的贫苦家庭给予资助。

晚年受到极大政治迫害,被贬惠州、儋州后,苏轼仍然不颓唐。他一方面从精神上寻求安慰,把万里流放视为佛祖对自己的考验:“恐是诸佛知其难化,故以万里之行相调伏耳”;一方面直面现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广州人饮食用咸水,经常生病,苏轼就给知州献策,建议他用竹筒将二十里外蒲涧山的淡水引过来。他又在惠州推广“碓磨”、“秧马”等农具,以减缓当地农民的劳苦。黄庭坚说,苏轼的个体生命虽渺小如“太仓一稊米”,但“至于临大节而不可夺,则与天地相始终”。

自其变者而观之

苏轼所推崇的《庄子》主张“物化”,苏轼则喜欢讲“应物”:平生为道,专以待外物之变。(《答滕达道》)天道何常之有,应物而已矣。(《书义》)

“物化”、“应物”当然不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而是一种无执的心灵,不固执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或某一目的,超越现时刻、现阶段乃至现世的生命,以追求永恒的精神价值。然而超越并不是拒绝、否定、逃避,苏轼是在接受、顺应、调整中逐步实现超越的。“应物”不是对现实的默认与妥协,更非让心灵拱手认输,而是相信现实本身也时刻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实本身没有执着于当下,那么心灵又何必于当下执着?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脚踏实地的诗句有: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

要歇息就当下歇息,何必非要到松风亭去呢?已脱下衣服准备睡觉了,但月光忽然照进窗户,那就“应物”而行吧: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法国作家摩路瓦 7、谁脚踏实地地生活,谁就会真心实意地去爱。--- 伊•芭•勃朗宁 8、我们对真理所能表示的最大崇拜,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履行它。 —— 美国作家爱默生 9、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应物”可以减少现实处境对心灵的束缚,使生气活泼的状态重获平衡。荒山大江的黄州在苏轼眼中与西湖美景“未见议优劣”,同样可以“饮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而“九死南荒”的海南生活,何尝不是冠绝平生的“奇游”?当“北归无日”的时候,苏轼就把自己看作一个累举不第的惠州秀才,“有何不可”?

“应物”哲学是死亡逼出的。乌台诗案虽没有被处死,苏轼的心灵已死过一次。“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狱中写给弟弟苏辙的诀别诗,标题清晰地写着:“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他是准备死在狱中的。经过这一番锻打淬砺,世上还有什么事情再能让心灵扭曲?从此,便可以“谈笑于死生之际”了。

“应物”的过程中,第一是脚踏实地。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衣食堪忧,负债累累,怎么办?只有“痛自节俭”,限定每日开销,将钱串挂在屋梁上,并将挑钱的画叉藏起来。又躬耕于东坡,与泥土接触中体味“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牛羊肉吃不起,就买些老百姓吃的猪肉,谁知一吃就吃出了道千古名菜。后来在惠州仍吃不起羊肉,但他突然发现将羊蝎子蘸盐微烤,竟然美如“蟹螯逸味”。徐州的酒薄,不如官酿,苏轼将一位朋友的顺口溜写成《薄薄酒》:“薄薄酒,胜茶汤;粗粗步,胜无裳;丑妻恶妾胜空房。”“聊胜于无”毕竟是一种有,稻草虽弱却能救命。流放海南,即使感到“无复生还之望”了,苏轼仍然是先做事:“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死即葬于海外”。

第二是精神自信。苏轼在惠州时乘舟遇雨,河水暴涨,“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苏轼不是怕死,而是怕自己的心血结晶——《尚书》、《周易》、《论语》注释稿就此沉溺,这几部书稿没有副本。苏轼只能内心祷告:“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果然,最终有惊无险,而苏轼的幼子苏过却一直在旁边鼾睡,百呼不应。“若夫穷达得丧,死生祸福,则吾有命矣。”委运任命不是悲观颓唐,而是不暇预虑过多,不暇杞人忧天。苏轼曾用蚂蚁的故事来阐明这个道理: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四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为一笑。

1. 关于一步一个脚印的诗句 关于一步一个脚印的诗句 1.形容做事重头开始 一步一个脚印 的一句谚语是什么 形容做事重头开始 一步一个脚印 的一句谚语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别的国家长引用的。

“水到渠成”也是苏轼经常用来自我宽慰的词。他似乎对水情有独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流水为苏轼照鉴出天地自然的本真,“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干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水的“随地赋形”最能契合苏轼的“应物”哲学。

造物者之无尽藏

“应物”的生命永不枯寂,苏轼的世界总是丰赡而多彩。

晚年从海南贬所归来,虽然苏轼说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但从《邵氏见闻录》来看,苏内翰风采依旧不减当年:

脚踏实地的诗句

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著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东坡顾座客曰:“莫看杀轼否?”其为人爱慕如此。

千万百姓观瞻苏轼,这让我们想起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扬州平山堂挥毫写词的场景,当时“红妆成轮,名士堵立,看其落笔置笔,目送万里,殆欲仙去尔”。

应物,所以苏轼的生活实践、文艺实践才如此丰富。苏轼总善于在极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天地的生气活泼。连村里造桥、掩埋尸体这样的琐事,都能让苏轼感到“条理”,体味人生的慰藉:

轼入冬,眠食甚佳,几席之下,澄江碧色,鸥鹭翔集,鱼虾出没,有足乐者。又时走湖上,观作新桥,掩骼之事,亦有条理,皆粗慰人意。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宋代理学家认为“作文害道”,苏轼却将写作视为一种乐趣,一种时常发作的瘾:“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达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后来袁宏道承苏轼之语说:“我辈非诗文不能度日。”

不可否认,即使万斛泉源的苏轼,在文艺创作上也必然会花费精力时间,人生光阴总有限,创作不可避免会妨碍其他事务。苏轼采取的方法,是取消文、道之间的二元对立。钱塘有一少年僧人思聪,醉心文艺,弹琴、书法、作诗,样样精通,亦爱研读《华严经》。苏轼对思聪说,对于修道而言,《华严经》也不过是一种暂供休憩的“蘧庐”而已,琴棋书画更微乎其微。然而“古之学道,无自虚空入者,轮扁斫轮,伛偻承蜩,苟可以发其巧智,物无陋者”,悟道不能从虚空入,还是要从实践入手。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译文: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

苏轼说人生问题的解决,只有“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即凡心即超越,即色即空,“即世之所乐,而得超然”。因此,人生的各种社会实践就无所谓“陋”,制车匠人与粘蝉老人也可能是得道高人,一如金庸小说中的扫地僧。苏轼毫无保留地驰骋遨游于文学与艺术天地,尽凡心于其中,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境界:诗、文开宋代新貌,词开豪放,书法开尚意,绘画开文人。

苏东坡既是文人,更是哲人。他留给世间的,既是如同造物者无尽藏一般丰富的文艺世界,更是一种具有温度、厚度、韵度的生命哲学。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区分了几种人生态度:“现实”减“梦想”等于“禽兽”;“现实”加“梦想”等于“心痛”;“现实”加“梦想”加“幽默”等于“智慧”。

宋人说“东坡多雅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苏轼比较接近第三种。这是一种不易达到的境界,用苏轼弟子秦观的话说是“与世周旋”,用朱光潜的话说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如果用苏轼名作中的话来说就是:“人生如寄,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与无尽藏之造物者游,安往而不乐。”

上一篇 2023年05月13 09:40
下一篇 2023年04月19 20:56

相关推荐

  • 修仙不成反堕魔上一句

    假如您问小伙伴五一准备去哪里玩?相信他一定回复你:别闹!五一还去旅游?您是准备去看人还是看车?正所谓,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一身汗呐~相信去过长城的人都知道,长城已经变成介锅样子:小编看着这人挤人的

    2023年06月04 242
  • 元曲的产生及繁荣的原因,元曲在元朝繁荣的原因

    第一讲“什么是曲及曲的产生”第一课“什么是曲及曲的产生”一、什么是曲及曲的分类1、什么是曲?我们所学习的曲,主要是指元曲。什么是元曲呢?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广义讲,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杂

    2023年04月19 291
  • 形容青春的诗句

    青年是一种希望,是一种精神;青年向上,代表国家向前;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的希望。现在很多90后都自嘲已遇到「中年危机」,其实青春不朽,无关年龄,而是一种奋斗的心态与无畏的精神。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继

    2023年05月25 275
  • 和月有关的诗句,月的古诗大全

    插画师|眠狼天上有一个月亮,与天地同寿,同太阳齐辉。水里有一个月亮,是禅道释家难以企及的境界。人的心里有一个月亮,那是李白的月亮,虽然没有光辉万万年,不是超凡脱俗的至高境界,月的古诗大全,却是最美最明

    2023年06月06 243
  • 心系天下下一句是什么,心怀天下的名言名句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800多名热血青年从祖国各地齐聚哈尔滨工业大学彼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由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开始肩负起推动旧教育制度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使命而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7.

    2023年05月31 221
  • 悠闲惬意的生活的诗句,宁静悠闲的生活的诗句

    没有人不喜欢悠闲的生活。在一个阳光晴好的日子,喝茶读书;在一个无人打扰的时光,静静呆着,多么美好。可人生总是与我们开玩笑,想要悠闲时,却总是不能如愿。还好,我们有诗词,繁忙时,来诗词里放松一下,感受山

    2023年06月04 293
  • 表达爱意的诗句,只字不提爱,句句都是爱的诗句

    古诗词里的爱是什么?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念;是“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心心相印;是“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的同心誓言;……表达爱意的诗词11、上穷碧落下黄泉

    2023年05月18 217
  • 古人描写菜园的诗句,描写自家菜园的古诗

    荠菜《诗经》有云“甘之如荠”,辛弃疾笔下有“春在溪头荠菜花”,苏东坡也盛赞其“天然之珍,虽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文学家大赞的荠菜是我们老百姓的餐桌上最常见的一道野菜。带着锯齿的翠绿荠菜叶在每年的

    2023年05月09 267
  • 早登极乐上一句,愿去世的亲人早登极乐的佛句

    续集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王朝云)后半句指,凡事从心开始,任何外在的表现都是虚无的,只有心地善良才能脱离苦海,早登极乐。王朝云与苏轼相遇于杭州西湖的一场宴会上。当王朝云在台上轻歌曼舞时,苏轼一眼

    2023年05月02 321
  • 有关雨的诗句,描写雨景诗歌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4.山下

    2023年05月23 291
  • 道家修心的诗句,道家渡人语句

    道法自然...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

    2023年04月21 309
  • 华为元曲屏手机,华为曲面屏手机有哪些

    关于即将到来的华为Mate系列旗舰,最近已经陆续出现了不少爆料信息。相关的消息显示,这一代旗舰有可能会在不久之后的9月初发布。虽然暂时还不能确认具体的发布时间,但相关的产品爆料已经显示了大量新机规格信

    2023年04月11 21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