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一直保持了好学的习惯。他认为,书籍在历史上的作用不言而喻的。他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著名作家家赫尔岑1837年在维亚特卡公共图书馆开幕式上讲的一段非常精彩的话铭刻在心: 。
“书籍——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在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下岗的人对前来接替他的人的命令。人类的全部生活,会在书本上有条不紊地留下印记;即使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书籍将永存下去。书籍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世界的学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下一句,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籍里结晶形成。它是未来的纲领,因此我们要尊重书籍!”
据有关资料记载: “1935年8月,红军征四川毛尔盖、卓克基一带地区休整,准备过草地。长征以来过度的疲劳,使周恩来在出发前六七夭时,突然病倒了。第一天,体温39.5度;第二天烧得更高了,整日昏迷不醒;经过医生急救,第三天体温才渐渐降下来。神智也才清醒了一些。周恩来的病刚好一点,也仅仅能勉强坐在铺上,他就要学习。叫警卫员拿文件、书报给他看。警卫员们了解他的心情,知道他学习已经成了习惯。平时行军如果骑马,他手里一定拿一本书,边走边看。但是,他现在身体很弱,所以,他们故意少给他一点书看,让他多休息一会儿。周恩来就给他们讲革命道理,讲当前的国内外大事,教导他们要听毛泽东的话,好好学习马列主义,将革命进行到底。”
后来,在南京,在重庆,周恩来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常常忙得一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可他一刻也不放松学习。一有时间,就广泛阅读。侯外庐回忆说,40年代初,周恩来坚持在重庆时,他无论在工作多么繁忙紧张之际,无论在斗争多么尖锐复杂之时,都争取一切可能来看书,而且看的书范围很广。哲学、科学、文艺、政治理论等方面的书,他都看。
“ 活到老学到老”没有下句,是中国常用的一句谚语,表达出一种“生命不止,学习不止”的学习进取精神,是一种乐观的激励。活到老学到老 [ huó dào lǎo xué dào lǎo ]释义: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
当时爱国知识分子中有一个交流学习心得的读书会,参加者有许涤新,胡绳,杜国痒、翦伯赞、侯外庐、王寅生等。周恩来也常去参加。侯外庐说:“当我们讨论热烈的时候,他则通常是静听不语。在我的印象中,周恩来同志与会时,读书会的成员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大家丝毫不觉得拘束。有时,他也发言,那是一种完全以平等身份发表意见、探讨问题的发言。
事实上,周恩来同志的意见只要一经提出,总是被大家接受、采纳,奉为原则。他的意见能有这样的力量,并不是由他的地位所决定的,而是由他在大量的学术问题上,就如同在政治问题上一样,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透彻的分析力,准确的判断力所决定的。”毫无疑义,这种“洞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来源于他广泛阅读,通晓许多领域内的科学知识。没有这一条,他怎么能够发表精湛的见解,又怎么能够博得大家的惊叹呢!
建国后,周恩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操持政务达26年之久。他总理国内外大事,日理万机,可他仍然一刻也不放松学习。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只要从他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晰了。
据当年在周恩来身边担任财经秘书的吴群敢回忆说:在紧张的实际工作中,周恩来总理从来没有间断过学习,从来没有间断过对理论问题的钻研。总理办公室的书柜中,放满了新华月报和毛泽东选集、马恩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还有一些辞书工具书。这因为要经常查证核对—些著作、文件、资料、日期、数字,这样便乎他随时取用。
活到老学到老下一句是:知无涯,生有涯。活到老学到老是一句老话,意思是说学无止境。人的认知能力其实是很有限的,于茫茫宇宙而言,渺小到不能够在渺小,因此应该秉承着一种学无止境的态度去学习充实自己。与之对应的是,。
在翻阅书籍的时候,我发现,总理看书是极其认真细致的。譬如,那本在我手里放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特别是其中第四章第二节,即关手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那一节,总理在书上逐句逐字圈点划线,还密密麻麻写了许多批注。
都批了些什么?吴群敢说:“详细的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都是对书中阐述内容的概括和对精神实质的理解,可见,当时他看得非常仔细。在日常的学习中,总理也非常重视读书。他对社会主义建设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性质、特征和任务,很注意学习,有过认真的思考。
1.学到老,活到老,知无涯,生有涯.2.好学不怕根基浅,只要举步就不晚.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那时,总理唯一自己给自己.封的‘官’就是西花厅的学习小组长。当时由我担任学习小组秘书,总理规定两个星期讨论一次。学习秘书必须了解每个人的自学状况,集中大家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进行讨论。他事情虽然很忙,但只要大家有所准备,就定好日期由他主持开会讨论。
在百忙中,周恩来一有时间就阅读书报。有时在飞机上、火车上他都是手不释卷。周恩来座机机组人员回忆起他在飞机上学习的情景,曾记忆犹新地说:“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周总理经常到各省市视察,处理工作。在飞机上,还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批文件,找人谈话。有时从上飞机一直忙到飞机即将降落。我们乘务员看了,心里很不安,有时就悄悄走过去劝说总理休息一下,可是没有用。有人统计过,总理在近百次的飞行中,没有一次是乘机休息。在几百公里甚至更短的航程中,他也不忘阅读书报。由此可见,他真正做到了见缝插针地看书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1 9 5 7 年5 月2 6 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3 6
这两则回忆说明:无论在工作多么繁忙紧张之际,无论在空中还是在地上,周恩来都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看书,而且看得很认真,很仔细地对一些重要的段落,实质的内容,还常常用铅笔划上着重线,圈上着重点,反复阅读,深入研究。
学到老,活到老,知无涯,生有涯。活到老学到老一语,出自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之口,直译为“我愈老愈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梭伦早年就赢得“雅典第一诗人”的桂冠;在实行摧毁氏族制度的“梭伦改革”前后,四处游历考。
可见,他是真正博览群书,既通晓马克思主义,又通晓许多领域内的科学知识的伟大学者。正因为周恩来特别重视学习,所以他要求夫人邓颖超要努力学习,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站在时代的前列。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1972年,周恩来不幸得了癌症,他自己知道这个情况。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劝他休息和全力进行治疗。74岁高龄的周恩来,何尝不想休息治疗啊!但是,“文革”的现实和对人民事业的责任感使他不能够只顾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