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年,北宋未期,李清照17岁。
这一年,哲宗驾崩,其弟赵佶继位,是号徽宗。
李清照知否知否的全诗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
这一年,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皇太后向氏权同听政。苏轼、秦观等旧党门人相继被召归朝。
知否知否的全诗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如梦令》只有短短六句,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这一年,一个少女的两首《如梦令》,广为传阅,名动京城。
出自南宋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
这少女便是待字汴京的李清照,其成名自然与其父亲之名气不无关系。
李格非,李清照之父,大名鼎鼎的苏门后四学士。其女有才,苏门众人自然大力追捧,苏轼的大弟子晁无咎更是写下数文,直称李清照“才高学博,《如梦令》李清照,近代鲜伦”。,
李格非,李清照之父,大名鼎鼎的苏门后四学士。其女有才,苏门众人自然大力追捧,苏轼的大弟子晁无咎更是写下数文,直称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全诗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白话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
李清照也的确有才气。两首小令也的确写得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宛然曲折。
我们不妨一起赏读: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里的疏字,释义有两种版本,一解作疏狂、疏放,二解作稀疏。均无不可。
起句以昨夜入笔,以风雨点出起因。又以浓睡酒醒将时间拉回早上,运笔轻巧。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至此我们也明白了,词人写的是海堂,其为海堂而写,为海堂而醉、为海堂而嗔,为海堂而叹。短短数笔,将惜花惜春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蓼园在《寥园词选》中评道:
再读一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常记”表明是回忆,地点是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不知归路”是事件起因。沉醉可解作喝酒多了,也可解作沉迷于风景,均无不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很清正的运笔,以晚归承接日暮,以误入承接不知归路,以藕花深处承上启下。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两个“争渡”突显作者归心之切。而因为争渡,又把停栖于渚上的鸥鹭惊起。词却戛然而止,耐人沉味。
至于作者是否寄有画外情怀,则难以从文中窥探。少女之心,本来就难以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