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轻狂,得罪名士李邕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少而聪慧,脑袋瓜转得飞快,无论老师讲什么内容,听过之后马上就能理解。这样的优秀学生,一般会有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年少成名,开元十一年(723),崔颢年仅19岁就中了进士;第二个结果,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傲气是必然的,极端自我也保不齐。史书记载,崔颢"少年狂傲",做事随心所欲,大大咧咧,说话不掂量后果。这不,无意中就得罪了一位重要人物。
青年崔颢雕像
当朝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李邕喜欢结交文士,对年方弱冠就得中进士的崔颢十分看重,极其正式地邀请他来府做客,为此还把本已非常整洁的房间再整理一遍。按照唐朝习惯,晚辈初次谒见长辈,要献诗赋以示尊敬,顺带展示自己的才华,借机让长者提携。受到李邕邀请,崔颢异常兴奋,精心准备了一番,挑出一首自认为写得很好的诗放在首页:"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时斗百草,度日不成妆。"这首诗名字叫《王家少妇》,叙述一位华贵少妇,整日歌舞嬉戏,并为此沾沾自喜。
《王家少妇》诗意图
崔颢带着诗稿,日暮江上使人愁,兴冲冲地来到李府。李邕接过诗稿,饶有兴味地读起来。读完首页,眉头便拧成了疙瘩,呈给我这样一首写闺房乐的诗,是何用意?李邕怒从心头起,喝道:"小儿无礼!"便将崔颢请了出去。
崔颢进诗
拜谒尊长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礼仪,装蒜是必须的。在李邕看来,崔颢缺乏起码的尊重,自己的脸被打得啪啪的。
反应过度,其实没那么"香艳"
其实,崔颢的诗并不都是这样的,且看他写的《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你家在哪里住啊?我的家在横塘。一个小姑娘停下船来"撩"一个男子,即使在开放的唐朝,也是不多见的,却也表现出了女子的娇憨可爱。诗的内容和场景都非常简单,却抓住了典型瞬间中很有戏剧性的一幕,人物形象和所表达的情感呼之欲出。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遭受打击,日益走上迷途
古代市井生活画卷
古代娶妻仪式
中了进士,只是拿到了当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有人推荐,才能被正式授予官职。名声臭了,没有人肯予推荐,崔颢只好怀揣"进士"学位证书,远离京城,浪迹江湖。
游黄鹤楼,写"唐人第一七律"
武汉黄鹤楼
崔颢首先去了南方,到了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三国年间,孙权出于军事防御的目的,在蛇山伸入长江的岩石上建了一座楼。后来,一位姓辛的人出资整修,改造成了酒店。传说有位道士在酒店墙上画了一只会跳舞的黄鹤,酒店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再来酒店,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此后,人们便把此楼叫做"黄鹤楼",称楼下的岩石为"黄鹄矶"。崔颢听人讲了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于是在一个下午,信步来到蛇山,登上了黄鹤楼。
企业回真力时,名士,尊达手表维修服务热线:400-185-6077,江苏省手表维修服务地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汉中路1号新街口国际金融中心10楼H;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中心办公楼C座22层08室;无锡市梁溪区人民中路139号恒隆广场写字楼1座11层1104室。服务时间。
黄鹤一去不复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诗意图
李白搁笔,"诗仙"也有服气之时
崔颢走后不久,李白也来江夏了,在朋友的陪伴下,游览了黄鹤楼。相传,从黄鹤楼上下来,朋友建议李白写诗纪念一下。李白手握毛笔,沉吟许久,复又把笔搁下,吟出两句诗解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意思是,我倒是想写写眼前的胜景,可是崔颢的诗在前,无法超越,我就没有再写的必要了。后来,有人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了一个亭子,名曰"李白搁笔亭"。
黄鹤楼景区李白搁笔亭
“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上一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前人已经乘坐黄鹤。
崔颢在外浪游20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最后还到了东北边塞之地。20年间,崔颢依旧品行不改,风流成性,狎侮女人。直至天宝初年,40多岁了,也许是荷尔蒙衰退的缘故,也许是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他忽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性格变得成熟稳重起来,诗歌格调也变得风骨凛然。崔颢终于得以回到长安,任太仆寺丞,最后做到司勋员外郎,从六品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
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形象